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靠房地產發家致富的大佬數不勝數,河南省駐馬店一位名叫石二群的富豪便是其中佼佼者。石二群的生活是光鮮亮麗的:坐擁億萬財富,“妻妾”子嗣成群。他擁有的一切本該人人艷羨,但一次親子鑒定卻徹底改變了石二群的輝煌人生。石二群與其他富豪一樣,私生活十分
靠房地產發家致富的大佬數不勝數,河南省駐馬店一位名叫石二群的富豪便是其中佼佼者。
石二群的生活是光鮮亮麗的:坐擁億萬財富,“妻妾”子嗣成群。
他擁有的一切本該人人艷羨,但一次親子鑒定卻徹底改變了石二群的輝煌人生。
石二群與其他富豪一樣,私生活十分混亂,單單被查出來的就有四個老婆,身邊的私生子更是數不清,養在他名下的孩子就有12個。
雖然生活富足,但他常常質疑這些孩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孩子。
于是在2013年,疑心重重的石二群帶著兒子來到醫療機構,決定親自做一回親子鑒定。
沒想到此次化驗的結果一出,便將塵封多年的往事一并揭露。
因為他的DNA不僅與兒子匹配,還與當年讓警方焦頭爛額的銀行劫匪完全重合。
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石二群最終還是難逃法網。
搶劫案究竟是怎么回事?石二群又是如何在案后成為人人艷羨的億萬富豪的?
(被抓捕的石二群)
一、惡念叢生,實施搶劫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從事建筑行業多年,創業不成的石二群,灰頭土臉地回到駐馬店。
兩次被騙的經歷讓他負債累累,人生毫無前景可言,此刻的他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
本想要靠踏實努力走出一條致富道路的他,在經受了創業的挫折之后,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怨氣。
而委身在老家駐馬店的這段時間,石二群有了一個可怕的想法。
正在他苦尋出路而不得的時候,一個偶然的發現扭轉了他的人生。
在一次與老鄉的聊天中,石二群竟聽說有人能弄來槍支,一個駭人的想法在他腦海里逐漸成型。
沒過多久,石二群便托熟人以單支1500元的價格,冒著風險買來5支轉輪手槍。
私下買賣槍支本就是違法行徑,那么他到底要拿這些槍支做什么呢?
兩年后,石二群買槍支的真正目的逐漸浮出水面。
眼看時機已經成熟,石二群開始召集人手,這次他直接將目標鎖定在銀行。
石二群游說同鄉的余全收、李付利、陳德成和石新春四人,冠冕堂皇的將搶銀行說成搶奪暴利市場。
原本持反對態度的幾人,在他聲稱萬無一失的計劃下還是動搖了,這五人決定一起干票大的。
整個犯罪計劃在石二群的組織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為了以防萬一,他們提前六個月來到鄭州踩點,并在幾條流動人口眾多的街道租下多間房屋。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石二群幾人已經對運鈔車及銀行的具體工作時間了如指掌。
實施搶劫前,他們將除了槍支彈藥以外的行動工具準備妥當。
在石二群周密的計劃中,這五個人各有分工,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反復演練和精密部署。
萬千的鄭州市民并不知道在這平靜的日子里,一幫犯罪團伙在陰暗的角落里悄然滋生。
轉眼已到1999年的深冬,石二群等人選擇在12月5日的傍晚實施搶劫。
當時正是下午19時整,夜幕剛剛降臨,銀行工作人員準備下班。
猛然間五個持槍蒙面的劫匪闖入銀行,這便是潛伏長達半年的石二群等人。
余全收、石新春兩人剛闖入店中,便用轉輪手槍將銀行中巡邏的保安和女店員控制住。
石二群、李付利及陳德成三人按照原來的部署,用勁揮舞手中堅硬的鐵錘,三兩下便將玻璃柜臺砸了個粉碎。
短短幾分鐘時間里,銀行已經一片狼藉,三人匆忙將柜臺里的錢財,全部裝入事先準備好的大袋子里。
五人的行動一直照計劃進行著,但正當幾人忙活時,先前被牽制住的保安開始反抗。
幾人驚慌間,朝著保安“砰”地開了一槍,轉頭繼續裝錢。
而在這時,雙手抱頭、趴在地上的女店員打算背著幾人,偷偷拿起手機撥打110。
眼尖的石二群,對著女店員又是連開兩槍。
這兩段意料之外的插曲,讓這個首次搶劫的犯罪團伙慌亂不已,五人迅速收斂好財物后按照原先的計劃向北跑去。
他們知道銀行門口的監控無處不在,便狡猾地從西圍墻邊的洞口鉆出,裝扮成窮苦的打工人模樣,推著自行車匆匆撤離。
這個以石二群為首的犯罪團伙,“順利”按照原計劃完成了這場大型搶劫行動。
但他們并沒有計劃成功后的喜悅,反而每天都在為怎樣躲避警方追捕而提心吊膽。
躲避警方抓捕之余,石二群開始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守著贓款開始籌劃將自己搶劫來的錢財繼續投入建筑行業之中,希望從中獲得巨大財富。
石二群對錢的貪心不惜讓他鋌而走險,槍殺無辜和觸犯法律,不禁讓人唏噓。
二、出身貧苦,兩次被騙
但這個在警察眼皮子底下干出傷天害理之事的劫匪,并不是天生的罪犯。
石二群出生于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自他記事起,家中便一直為生計發愁。
石父石母共育有五個孩子,石二群排行老二,年齡稍大的他早早就要承擔起家里的重擔。
貧瘠的家庭無法讓石二群繼續學業,初中輟學后便獨自前往鄭州打工。
年紀尚小的他初來乍到,既沒背景又沒學歷,只能隨便找個工地埋頭苦干。
這樣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苦日子,總讓石二群看不到生活的盡頭。
經過幾年的歷練,踏實肯干的石二群,終于在小小的工地做到了包工頭的位置。
即便如此,貧窮在他心中,依然是難以擺脫的深淵。
手頭有了一些積蓄的石二群,開始和身邊的兄弟們獨自包攬工程。
石二群一人獨攬幾十萬元的貸款,全心全意撲在大家伙兒包攬的工程上。
可在最后交接的關頭,甲方并沒有如期付給他70萬元的尾款,不知不覺間便從石二群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了。
或許是命運使然,這個卯足了勁兒想要干一番事業的小包工頭兒,最后“輸”了個底兒朝天。
石二群頂著一身的債務傷心欲絕,又開始了初入社會飽一頓饑一頓的日子。
那時仍有良心的石二群,硬是一筆一筆湊齊了還給銀行的貸款,寧愿從頭開始奮斗也要將工人的工資補齊。
雖然第一次包攬工程以失敗告終,但他始終覺得這是在他面前唯一一條可以出人頭地的路。
等到他的事業再一次出現轉機,已經是很多年以后。
這時的石二群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手中的存款也攢下不少,又一個包攬工程的機會擺在他的面前。
上一次的失敗讓石二群心有余悸,但他想著幸運之神總不可能永遠避開他。
于是石二群再一次接住了這塊燙手山芋,將自己全部的積蓄投了進去。
十幾年的包工頭經驗讓他充滿信心,石二群想著這次總不可能再出意外。
可惜天不遂人愿,赤裸裸的現實再次將石二群擊垮。
第一次的經歷在他身上重演,對方利用合同里的漏洞拖欠工程款,看不懂法條的石二群只能吃了這個啞巴虧。
石二群,只好頂著一屁股債務回到駐馬店老家,曾經向往的鄭州,帶給他的只有接二連三的失敗。
正是在這樣的遭遇下,石二群購買槍支,謀劃了銀行搶劫案。
三、生意不順,再入迷途
在當天的搶劫行動告一段落后,石二群一人留在鄭州清點搶劫數額,余全收等人回到老家暫避風頭。
五人此次搶劫共計約208萬元,如此龐大的數額,石二群不敢貿然存儲。
他謹慎地將這些錢分別存往不同的地方,其中一部分被存在鄭州多家銀行,一部分存在偏僻的駐馬店。
石二群組織的犯罪行動每一步都經過精心設計,唯恐中間出現半分紕漏。
他知道警察會查到幾人的住所,便在一個月后,召集其余四人一同前往云南躲避追捕。
這五人的行蹤軌跡變幻莫測,即使警方派出人員到處搜捕,也難尋到這群犯罪團伙的蹤跡。
等到風頭過去,五人這才重新回到老家瓜分贓款。
作為此次行動的主要組織者,石二群理所當然地拿了100萬元的大頭,余全收、李付利、陳德成和石新春各拿到25萬元。
看著手中這筆橫財,石二群厲聲道:“這事有一個進去大家全都得死,媳婦兒也不能說,萬一離婚了,媳婦兒就會拿這件事威脅,肯定會出事兒!”
在偏僻的河南省駐馬店,幾人立下誓言,絕對不將這件事透漏給任何人。
如果有人問起這筆錢的來歷,他們便說這是此前去云南,做走私生意發了一筆橫財。
反復統一口徑后,這五人才安心地各奔東西。
拿到最多贓款的石二群重新干起了老本行,只不過這次他不再是那個低聲下氣的小包工頭。
拿著手里的上百萬元存款,他一躍成為“小有所成”的房地產開發商。
2000年,石二群拿著這筆錢在老家購置了四畝地。
不多久,這片光禿禿的土地上,豎起三幢六層樓高的單元樓。
可在人口流動極少、發展相對落后的河南老家,房地產生意并沒有他想象中容易。
石二群自給自足建成單元樓,可三年過去了,這幾幢樓依舊空空如也、無處可售。
前幾次被欺騙的回憶涌上心頭,就連手頭的積蓄也所剩無多,石二群難掩心中的焦躁。
正當他煩悶不已時,老朋友余全收的到來讓他再入迷途。
原來之前分到他們手中的25萬,早已經被揮霍光,習慣不勞而獲的余全收,又想起了原來的“賺錢”方式。
一誠可以抵萬惡,但一惡卻能引萬惡。
在余全收的鼓動下,石二群、李付利兩人再次加入搶劫團伙,但這次的行動遠遠不像第一次那樣。
原本這三人已經計劃到信陽某銀行實施搶劫,但膽小的李付利跟著他們來到目的地后,卻忽然退縮。
原定的行動計劃被打散,在他們躊躇不定時,警車已經火速趕來。
這場突然的搶劫注定是失敗的,石二群在手忙腳亂之下劫了一輛車匆忙逃跑。
余全收被警察抓捕歸案,判處十五年有期徒刑,而李付利因犯罪情節輕微,替石二群坐了三年牢。
這場失敗的搶劫行動,讓有幸逃脫的石二群膽寒,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死守這個秘密的決心。
獄中替石二群受過的李付利,常常收到他的接濟,出獄后兩人也以兄弟相稱,成為生意合伙人。
石二群用搶劫的錢,建成了居民樓。
房地產生意的利潤十分可觀,好不容易才嘗到甜頭的石二群,立即著手壯大自己的商業帝國。
他再次建起了一棟8000多平方米三層的辦公樓,配有車庫和門面房。
四、身價上億,終落法網
石二群明白前路飄忽不定的風險,但他更癡迷于高投入、高回報的誘人利潤。
為了趕上房地產大熱的浪潮,他將剛建起不久的門面房、辦公樓全部變賣。
緊接著,石二群動用全部積蓄和銀行貸款,買下三十畝土地,一口氣建成六棟居民樓。
僅僅用了三年時間,石二群便從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房地產開放商,成為人人艷羨的富翁。
這個半路殺出的“程咬金”,不僅注冊了房地產公司,還扶持身旁的兄弟、親戚涉足貿易、物流、酒店等多家產業。
這其中便包括,當年與他一起犯下搶劫案的余全收、李付利和石新春等人。
石二群的富豪夢終于實現,那個頻頻被騙的小包工頭一去不復返。
彼時身價上億的石二群,本該是光鮮亮麗、名利雙收的,但十幾年前那個深埋心底的秘密,始終梗在他的心頭。
石二群低調的行事風格,在外人看來是成功企業家的含蓄內斂,殊不知這是來自一個犯罪分子的心虛。
如果沒有那段不堪的“黑歷史”,興許石二群會活得更加自在瀟灑。
成名后的他,更加對曾經的自己感到懊悔和無助,不知道哪天會被警車帶走的恐懼頻繁出現在他的噩夢中。
為了贖清當年的罪孽,石二群時常用自己的資產做公益。
當年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引來各界關注,企業并沒有做到多大的石二群,大手一揮就是幾十萬,捐出去的物資也不計其數。
哪怕成名后,他也不忘記家鄉,不論哪家哪戶家中貧困,石二群都會不計錢財全力救助。
那時為駐馬店捐款500萬修馬路的“壯舉”,一直讓家鄉的百姓對石二群感激不盡。
即使處處做善事,石二群還是良心不安,當他的身價以億計數的時候,決定向政府捐出2000萬建一所希望中學。
石二群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彌補著當年所犯的過錯,十幾年已經過去了,也許那些爛在肚子里的事兒早就被人遺忘了呢?
可法律不會錯漏任何一個罪犯,人民警察也依然在堅持不懈的挖掘破案線索。
直到偶然的一次親子鑒定,徹底將石二群的犯罪信息暴露在警察眼中。
留在醫療機構的DNA,既是石二群自投羅網式的偶然罪證,也是他難擋誘惑的必然結果。
“12.5”專案調查組的人員,終于在十幾年后查到了犯罪嫌疑人的蹤跡,警察局上下激動不已。
他們將抓捕嫌疑人的行動定在了2015年10月,那時石二群正計劃到他投資的希望小學巡視。
在他跨進校門的那一刻,埋伏已久的警察從四面八方涌來,石二群無力抵抗最終落網。
石二群冥冥中知道,總會有這么一天,他對曾經犯下的罪行供認不諱,濃濃的懺悔之情彌漫在他周身。
得知躋身于億萬富豪之列的石二群,竟還有這段犯罪史,家鄉的民眾一片嘩然。
即便如此地位的富翁,還是難逃恢恢法網,這段十六年的案子終于有了了結。
后記:
當年的鄭州搶劫案在石二群落網后得以公開審理,也給了當年案件中的受害者和眾多市民一個完整的交代。
石二群結束了日復一日的膽戰心驚,等待他的是法律的莊嚴審判。
這位不打自招的富豪已經落網,但他身后這些雄厚的資產依然難以定性。
石二群精明的商業頭腦,讓他把200多萬的贓款變現為數億元。
在專家、律師們的商討下,最終決定只將他資產的一部分收回。
倘若當年石二群沒有走上這條不歸路,或許在歷盡萬難后,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億萬富豪。
事已至此,這位叱咤河南商業圈的大佬,只能在監獄中接受審判。作為搶銀行的主犯,檢方給出的意見是死刑立即執行。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石二群都是在自食其果了。
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