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我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飛速發展,“中國制造”已經不再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尤其是在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源源不斷地向國外市場輸出的防護服、呼吸機等都深受外國人青睞。雖然國外市場對于中國制造的印象有所增加,但在某些高端領域中國制造還是有很
隨著我國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飛速發展,“中國制造”已經不再是“粗制濫造”的代名詞。尤其是在疫情發生以來,我國源源不斷地向國外市場輸出的防護服、呼吸機等都深受外國人青睞。雖然國外市場對于中國制造的印象有所增加,但在某些高端領域中國制造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說醫療器械領域。
我國擁有全球范圍內第二大的醫療市場,對于醫療器械需求極大,但是像CT、核磁共振儀等高端醫療器械,我國還需要依賴于國外進口。所以國人必須要認識到一點,中國制造在醫療設備制造這一領域仍然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
什么是核磁共振儀?
簡單來講,核磁共振儀就是一種通過核磁共振原理進行制造的高端醫療器械,其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核磁共振儀極具代表性。
核磁共振儀在1933年被美國物理學家研制成功,在1973年后應用于醫學臨床檢測。可以說,在醫學影像學領域,核磁共振儀是繼CT之后的又一新突破。在臨床上,核磁共振儀大多被應用于腦內血腫、腦腫瘤等顱腦常見疾病的檢測。
核磁共振儀到底有多難造?
在日常生活中,病患只有在一些大型醫院中才能夠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并且一次檢查的費用更是高達幾百甚至上千。而核磁共振檢查之所以門檻高、費用貴,這全然是因為其本身“昂貴的價格”。目前市面上的核磁共振儀一臺就要幾百萬,甚至有的更高端一些的還能達到上千萬,而且我國的核磁共振儀市場還長期被外國壟斷。
在核磁共振儀的制造中,超導磁體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擁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就一臺核磁共振儀而言,超導磁體的制造成本就已經達到了其總成本的30%-50%。另外,除了超導磁體以外,射頻系統、頻譜儀以及磁體系統也都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由此可見,在技術水平尚未達到制造要求的時候,想要自主制造一臺核磁共振儀并非易事。
為何我國核磁共振儀被歐美巨頭壟斷30年?
在近30年來,我國的核磁共振儀市場基本被西門子、通用電氣、飛利浦三大巨頭所壟斷,不難想象,這直接關乎到我國14億人的身體健康。從多角度分析來看,造成我國核磁共振儀被歐美巨頭壟斷30年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從技術發展層面來看,歐美國家在醫療器械研究領域起步較早,這使其在技術研發方面搶占了先機,而我國在該方面的制造技術研究起步晚,很難突破。目前來看,國產的超導磁體利潤較低,能夠獲利空間有限,所以大部分的中國核磁共振儀企業在制造過程中仍然不得不依賴于進口核心硬件,這也就使其在成本上受到國外企業牽制較多。當國外企業在競爭中發起價格戰時,受制于人的中國企業也就毫無優勢可言。
其次,我國的國產核磁共振儀在性能方面優化的空間較大,而進口的核磁共振儀卻要在口碑、性能等方面明顯優于國產,這也就使得國內的各大醫院為了盡可能地規避風險、避免醫患糾紛,更加青睞于采購“安全性”更高、更為保險的進口產品。
相信中國科技,打破壟斷之日不會遠
雖然我國在高端醫療器械制造領域存在不足,但是近年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資金以及技術研發投入有了明顯增加,根據我國大部分行業“先做大,后做強”的基本規律,核磁共振儀也是如此。我國已經出現很多國產醫療設備公司,比如聯影醫療、朗潤醫療、東軟醫療等等。這些國產品牌的1.5T核磁共振儀正在挑戰西門子等進口產品的市場地位。相信我國的高端醫療器械制造也終會迎來新的突破。
就目前而言,高端醫療器械制造行業具有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持續投入大的特點。如果我國企業能夠在提升技術水平,增強創新能力的同時,巧妙地整合資源“化散為整”,我國的高端醫療器械制造水平將會上一個新臺階。
事實上,中國科技的崛起已經蓄勢待發、飛速發展,我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也會勢如破竹,打破外國壟斷,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道路也只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就像著名的中國企業華為那樣,在面對美國安卓操作系統的技術壟斷時,華為直接選擇自主研發,而鴻蒙操作系統的誕生和發展讓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中國科技的力量。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