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丨李珂疫情影響已逐步褪去,這家把“進口大單品”的故事講出花的企業,卻正在遭遇增長乏力的困境。毛利率全線下滑近日,運營德亞牛奶、瓦倫丁啤酒等品牌的品渥食品披露了半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89億元,同比增長0.97
文丨李珂
疫情影響已逐步褪去,這家把“進口大單品”的故事講出花的企業,卻正在遭遇增長乏力的困境。
毛利率全線下滑
近日,運營德亞牛奶、瓦倫丁啤酒等品牌的品渥食品披露了半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89億元,同比增長0.9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425.55萬元,同比下降34.22%。公告發布后次日,品渥食品股價一度大跌8.4%。
公司表示,業績下滑包括多方面原因。主要是受市場銷售渠道變化影響,公司線下直營渠道銷售下降19.46%,影響了收入增長。另外,為擴大品牌影響力, 本期公司加大了渠道內的品牌費用和直播費用投入,帶動線上自營渠道銷售增長較快,同時導致本期的毛利率下降, 銷售費用上升。
財務數據顯示,上半年,品渥食品的銷售費用同比增加14.34%至1.57億元;同期,其管理費用從上年同期的823.13萬元同比漲144.46%至2012.25萬元。
分產品來看,雖然報告期內乳品系列產品繼續保持增長,但其他品類產品收入有所下降。
德亞牛奶是公司的支柱產品,上半年營收占比高達77%,實現營收5.32億元,同比增長10.86%,但仍不抵行業增速和外界預期。其他產品上半年均出現了下滑。營收占比第二位的瓦倫丁啤酒系列,上半年實現收入8988.57萬元,同比下降5.01%。而下滑更厲害的是糧油、綜合食品和谷物系列,上半年營收分別下降16.74%、50.83%、43.63%。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德亞乳品在內,品渥食品所有產品的毛利率全線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為糧油和谷物系列,分別下降16.2%和9.45%。
一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銷售增長幾乎都在低溫冷鏈鮮奶市場。品渥沒有冷鏈,去年業績大好恰因為冷鏈藏疫導致疫情期間常溫奶尤其是網絡售賣量暴增。今年上半年客戶偏好的反轉導致品渥銷量從峰值直落谷底。”
此外,渠道的迅速變遷,也對品渥食品的業績造成影響。中報顯示,其上半年線上自營收入上升了33.2%,線上分銷卻下滑37.34%;線下自營則下滑了19.46%,造成線下業務收入整體下滑8.94%。
去年9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的品渥食品,被稱為“進口食品第一股”,是一家從事自有品牌食品開發、進口、銷售及國外食品合作代理業務的公司。目前,品渥食品以德亞乳品、瓦倫丁啤酒、亨利谷物等自有品牌和品利橄欖油等合作品牌為主,主要聚焦于乳品、啤酒、糧油谷物等食品品類。
2017-2019 年,品渥食品的營收分別為12.16億元、12.50億元和13.8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377.69萬元、7807.00萬元、9893.35萬元。2020年,品渥食品營收為15.03億元,同比增長8.91%;凈利潤為1.36億元,同比增長37.31%,表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
一條腿走路的隱患
品渥食品的商業模式本質上跟三只松鼠、良品鋪子比較類似,屬于品牌運營商;而品渥食品的進口品牌策略,其實有一些同行公司也在做。比如,名字跟Laciate 蘭雀一樣的蘭雀Lacheer牛奶(廣州杰鈥),紐仕蘭(Theland)牛奶,尼平河(NEPEAN RIVER DAIRY)牛奶,“奧丁格”(Oettinger)啤酒,還有“凱撒”(Kaiserwin)啤酒等。
和大多數同行不同的是,品渥食品是牛奶和啤酒同時做。其中,德亞是國內最早開始做200ml小規格牛奶和脫脂牛奶的品牌,再加上產品價格便宜,國內品牌的公信力和市場影響力遠不如進口品牌等因素,德亞牛奶的市場擴張可以說是兵不血刃。
甚至,多年來德亞都通過一己之力抵消掉其余品類的增長乏力,為品渥食品的高增長和高市值立下了“戰馬功勞”。不過,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該模式也埋下了不少隱患。
危機之一是營收方面對德亞單一產品過度依賴。
品渥食品主打的德亞進口牛奶產品,不僅面臨著紐仕蘭、蘭雀等同類型產品的競爭,更面臨伊利、蒙牛等國內巨頭的強勢壓力。德亞進口牛奶主要為常溫奶,而當下低溫奶逐漸成為市場風口,份額不斷擴大。
盡管公司近年大力發展瓦倫丁啤酒等其他品類產品,但從目前的經營業績看來,乳品系列的營收占比呈擴大趨勢,而其他品牌業務營收占比逐漸減小。
該公司招股書披露,品渥的乳品營收占比上升從前幾年便已開始:從2017年到2020年,德亞品牌乳品銷售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0.05%、62.80%、70.15%、72.89%;到2021年上半年,該比例達到77%。
從歷史來看,公司也曾開拓其他品類但均慘淡收場。而公司在年報和調研中也多次強調,現在的主要目標就是做好德亞乳制品的多樣化,而無意開拓其他品類。
危機之二是其品牌市場化競爭力不足。
近年來,品渥食品旗下整體的乳制品收入增長速度與行業增速相比并無優勢。此外,品渥食品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市場招牌,無法讓消費者能夠將德亞牛奶、瓦倫丁啤酒,以及品利橄欖油等子品牌很好地聯系在一起。而品渥食品的多數產品(如谷物、橄欖油)都是小眾市場,這可能會加劇其市場推廣的難度。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如果德亞乳品的營收和市場影響力不能有效擴大,在競爭對手的壓力之下,品渥食品將可能陷入低營收、低毛利,更低營收、更低毛利的惡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品渥食品的“洋代工”模式還存在較大食品安全隱患。
品渥食品自身并不從事食品生產,采用的是“洋代工”模式,即委托國外的供應商根據要求生產加工公司自有品牌的產品,然后運回國內進行銷售,主要運輸方式為海運。該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跨境代工在生產上對品控的監管比較薄弱,在產品生產、進口的過程中,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隱患和產品不達標的問題。
事實上,品渥食品曾多次因虛假宣傳遭遇處罰。2016年,央視曝光品渥食品旗下的德亞牛奶并非德國原產,而是找國外商代加工生成,品渥食品也曾因銷售凈含量不合格,逾期申報企業所得稅被相關政府處罰。除此之外,企查查顯示,2016-2018年三年的時間,品渥食品還陷入官司糾紛,三年時間里品渥食品共涉及5起官司,其中三起作為被告,分別是買賣合同糾結、產品責任糾紛和買賣合同糾紛。
來自市場的一系列擔憂,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也可見一斑。上市之后,品渥食品股價一度漲至87.66元,但到8月17日收盤,其股價僅有36.75元,跌幅已近六成。在今年4月底的一季報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直言,“總感覺貴司的產品沒有技術含量,推廣渠道也一般,總之公司沒有護城河,股價貌似也在印證這一點,二級市場小股東虧損嚴重”。
總而言之,隨著進口奶受捧程度的明顯下降,國內大品牌的牛奶只要價格合適就容易受到追捧。如果品渥食品僅僅躺在歷史的成績上吃老本,不積極發展,未來成長的天花板還是比較明顯的。
李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