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是甘肅的普洱茶友,對于喝茶來說,我們這里大多數人,都僅限于喝綠茶和送禮茶的概念,很少有人聽說過普洱茶,更別說在本地喝到正宗的名山茶了。““我們山東人喝普洱茶的很少,市區里的幾家普洱茶店我都逛了個遍,很多茶老板都不懂普洱茶,更別說泡茶小妹
“我是甘肅的普洱茶友,對于喝茶來說,我們這里大多數人,都僅限于喝綠茶和送禮茶的概念,很少有人聽說過普洱茶,更別說在本地喝到正宗的名山茶了。“
“我們山東人喝普洱茶的很少,市區里的幾家普洱茶店我都逛了個遍,很多茶老板都不懂普洱茶,更別說泡茶小妹了,最近很多門店因為疫情都歇業改行了。“
向北方市場進軍,一直是普洱茶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冰島寨的神秘河南土豪,一擲千金的北京老茶圈子,都昭示了北方茶界的豪邁與手筆。
而南茶北上,也是很多茶企早就定下的戰略目標,大約在十年前,就有一次聲勢浩大的市場營銷熱潮,但結果卻不盡人意,以上就是北方茶友的真實反饋。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北方市場真的只喜歡花茶嗎?“南茶北上路迢迢”專題的第一篇文章,就讓我們從當年那款被寄予厚望的茶品——茉莉普洱說開。
失敗的錯位茶品
2012年,幾家南方普洱茶企經過“市場調研"后,認為北方地區降水較少,鹽堿地多,水質較硬,因此相比于名優綠茶,更喜歡喝高香花茶,以遮蓋水質問題。
就是這樣一個旁枝末節的原因,竟被各大茶企視為突破北方市場的關鍵問題,于是經過“精心研發”后,一款將茉莉花茶與普洱茶強行縫合的產品誕生了。
當年最先發力的,是云南的茗星號茶業,而后七彩云南、大益等大牌茶企也紛紛上陣,某茶企領導還樂觀預測茉莉普洱會供不應求,為此大量生產,以免斷貨。
結果呢?茗星號電商旗艦店的茉莉青餅銷量始終低迷,后來干脆下架。其他幾家也是虎頭鼠尾,直到目前為止,各家的茉莉普洱茶基本停產,不再面向市場。
單是這個案例,就能看出一些茶企對北方茶界的輕視與誤解,認為簡單地投其所好,就能搞定市場,其實卻遠遠不夠了解與南方市場迥異的北方茶客喜好。
當年這場銷售戰失敗的原因,可以作為茶葉營銷的一個經典案例,當年所犯的很多錯誤,至今都很有參考價值,我們不妨借古鑒今,細致分析下其中的原由。
茉莉青餅的啟示
產品口感上,所謂的茉莉普洱,即將茉莉花拼進普洱茶中,這種花草拼配早已有之,但卻很少能做到將不同材料的滋味完美融合,當年的茉莉普洱即是如此。
據喝過的茶友反饋,茶餅聞起來茉莉香濃重,普洱茶的干香被完全掩蓋,茶湯入口能明顯感受到兩種滋味的分層,像在喝茉莉茶湯與普洱茶湯的混合物。
當地市場上,茉莉花茶在北方已經暢銷了幾十年,市場基本穩定,不同價位上都有口碑品牌,面對市面上突然冒出的新牌子,很多人其實是敬謝不敏的。
營銷策略上,茶企的茉莉普洱基本都是口糧定位,看似符合當地市場特點,實則造成了消費群體錯位,大眾市場和高端市場兩頭都不討好。
這是因為當年北方茶界對普洱茶知之甚少,大規模的普洱茶知識普及也還沒有開始,而有品茶習慣的北方人不多,也沒南方那么講究,這就造成了一個怪圈:
對于真正懂普洱茶的人來說,這款茶相對低端,口感怪異;而對于不懂普洱茶的人來說,一餅小幾百的售價,可能還不如幾十元一斤的散稱茉莉茶來得實在。
產品不受認可,宣傳也不夠到位,這就直接造成了茉莉普洱茶的慘淡銷量,這也解釋了后來茉莉青餅被低價投放到南方市場時,為什么也無人問津。
從這點中可以看出,培養一種新茶類消費熱潮,可能遠比一味搶占本地原有市場更有效,成功平飛北方市場的鐵觀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保持本我為正道
最早在北方推廣鐵觀音的,是以營銷策略見長的臺灣茶商,他們以北方人的飲茶喜好為基礎,改良了鐵觀音的制作工藝,使其香氣優雅,苦澀盡消。
這種真正符合當地人喜好的新式鐵觀音,在營銷初期就一炮走紅,成為了北方人的喝茶上選,直到現在,清香型鐵觀音依然在北方市場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因此,相對于硬將普洱茶與其他茶類“拉郎配”,不如老老實實把普洱茶作為一個新茶類推廣,慢慢培養起北方茶客消費普洱茶的習慣。
其實在這方面,普洱茶界也有過正面案例,那就是當年與大益一同逐鹿北方市場的勐庫戎氏,書劍號等茶企,如今已經成功在北方占據一席之地。
原因就在于截然不同的產品策略,有些茶企不搞研發特殊化,市場進展穩扎穩打;有些則擔心到了北方會“水土不服”,刻意迎合當地人的飲茶喜好。
當然在這個案例中,也有北方喝茶喜香愛甜,勐庫茶正投其所好的因素,不過南方市場,本就走在行業前沿,“西學東漸”才是常理,這點值得茶友們深思。
茉莉青餅事件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同時也帶給業界很多啟發,其中最有價值的,就是讓南方茶界認識到了一個習慣迥異,自成一系的北方茶界。
那么北方茶客到底有哪些飲茶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對普洱茶北上又會造成那些影響?下篇專題文章,我們再來聊聊南北普洱茶界的幾大差異。
張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