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走進梵凈山(散文)背景: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凈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作者:簡宜貴“我的家鄉梵凈山/紅云金頂入云端/聆聽萬古天路遠/風雨飄飄幾千年/我的家鄉梵凈山/鳥語纏綿水潺潺/一山千溪武陵
走進梵凈山(散文)
背景: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凈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作者:簡宜貴
“我的家鄉梵凈山/紅云金頂入云端/聆聽萬古天路遠/風雨飄飄幾千年/我的家鄉梵凈山/鳥語纏綿水潺潺/一山千溪武陵源/群山巍巍霧纏綿/我的家鄉梵凈山/花漫桃園情浪漫/山歌飛來醉心坎/云卷云舒愛依然”
從“歡樂中國行,魅力梵凈山”節目組在銅仁錄制梵凈山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到最后“歡樂中國行,魅力梵凈山”節目終于登入中央電視臺的大雅之堂 ,我這個銅仁人的心里一直激蕩著一股自豪的情懷。節目中這首毛阿敏演唱的《我的家鄉梵凈山》和另一首歌唱梵凈山的歌曲《愛在哪里》不知在工作之余聽了多少遍,最后干脆將《我的家鄉梵凈山》下載到手機設置為鈴聲。然,雖生活在銅仁境內,卻與梵凈山相隔八九十公里遠,因為俗務纏身,一直都未能親眼目睹梵凈山的尊容。直到近日,才與幾個朋友相約一道,真正走進了向往已久的心靈圣山——梵凈山。
早上七點,我們從具有儺戲之鄉、天麻之鄉之稱的德江縣城出發——雖然在“歡樂中國行,魅力梵凈山”節目中主持人張蕾只是口頭提了一下德江的儺戲,但我們的儺戲曾經代表中國的一種民間文化走出過國門,我曾經觀看過儺戲表演,除卻其中的迷信因素,它更多地融合了宗教、相聲、花燈戲、魔術等藝術。特別是其中的對口相聲,以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為原形進行創作,令人捧腹。還有其中的歇后語,土得很有藝術價值,如:三百塊錢買一碗稀飯——貴州(粥),德江的天麻酒也曾經走出過國門,獲得過洛杉磯國際皇后金杯獎——沿途參觀了思南宏偉的烏江大橋,忙碌的碼頭,長城一樣可以防洪又可以供游人漫步其上參觀烏江秀麗景色的防洪大堤,位于印江民族中學校園內的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文昌閣。在瞻仰梵凈山之前給自己墊了一些梵凈山文化的底。通過電視節目的介紹,我還在車內向旅伴們炫耀:梵凈山有三凈,有九十九條河……
在印江縣城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清晨,我們便驅車向梵凈山奔去。
汽車進入印江縣的永義鄉,梵凈山的氣息便撲面而來。車窗外的山巒蒼翠欲滴,不是我們平常見到的一座座小山,而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連綿不斷,給人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這就是武陵山脈吧?旅伴們都驚呼起來:梵凈山就是梵凈山,連山脈的走向都這么大氣。
觀看了千年紫荊樹,然后進入梵凈山西門,我們以為梵凈山就要到了,但是汽車沿著清澈見底的小溪蜿蜒了數里,經過團龍民俗村,沿著山坡又蜿蜒了數里到達護國寺,除了沿途看見蔥蘢的古木,獨特的建筑,聽見潺潺的溪聲,啾啾的鳥鳴,連代表梵凈山主要景點的蘑菇石和紅云金頂的影子都沒有見到。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梵凈山最高峰海拔2400多米,到護國寺,僅僅是到了梵凈山的山腳。
到護國寺,還有一道真正進入梵凈山的山門,從西門購買的門票,在這兒就要交給管理人員了。山門的外側書著“梵天佛地”,里側書著“黔山第一”幾個大字。佛教圣地和貴州最高峰的特色幫助游人從總體上給梵凈山定了一個位。
進入護國寺的山門,天空飄起了小雨,我們在管理處購買了雨衣,乘坐管理處的旅游車又緩緩向上蜿蜒了數里,到了一個叫“棉絮嶺”的平坦的小壩子,車再也無法前進了。真正的梵凈山之旅,就從這兒開始了。站在這兒,放眼向對岸望去,一座逶迤的大山橫臥在眼前,猶如一個正在午睡的大佛,此景稱作“萬米睡佛”。更巧的是此時山里起霧了,站在壩子邊上俯瞰山腳,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兩山之間被棉絮樣的白霧填滿了,有人說:“我們好像到了《西游記》里描述的天宮了呢!”其實真正的“天宮”還在后頭!
從“棉絮嶺”那個小壩的中間,我們換上登山的運動鞋,開始徒步向梵凈山的最高峰,心馳神往的梵天佛地——蘑菇石、萬卷書、金頂進發了。但此時我們只能在腦海中想象在電視上看到的這些景點,因為此時我們壓根兒就看不到它們。要想見到他們,還必須步行兩三個小時的山路,事實上我們從棉絮嶺一路游到目的地,匆匆留影之后又趕回棉絮嶺,從上午9時到下午6時左右總共花了將近9個小時。
一路游著,一路欣賞著,一路驚嘆著,一路思考著。這或許就是梵凈山令人神往的所在吧?山腳的景色就非同一般了,何況山頂呢?就這樣,梵凈山以他博大的胸懷吸引著我,用他看不見的大手溫和地牽引著我,一步一步地向他靠近,一步一步地被他征服,一步一步地接受著他的考驗,一步一步地凈化我的心靈……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果你是一個仁者,你可不能不游梵凈山。每到達一個景點,每進入一個高度,你就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感悟,進入不同的境界!
踏上進山的小徑,其實也就進入了梵凈山的內里,因為小徑就一直在灌木和銀杉等珍稀植物和樹種的陰翳里迎伸。
漫步在林間的石級,眼底盡是非凡的景色。古樸蒼勁的灌木向我們訴說著梵凈山的遠古,一排排,一簇簇,一叢叢,各有各的姿勢。許多完全生長在山梁的巖石上,沒有泥土的滋養,其根在巖石上彎彎曲曲地盤繞著。古木上覆蓋著一層層綠色的苔蘚,一棵棵銀鐵杉不時凸起,其蒼老的虬枝在云霧里靜靜伸展著,一撮撮細膩的針葉頂在虬枝的最頂端,煞是好看。從灌木的縫隙向外望去,到處是白茫茫的山霧,看不到山有多高,谷有多深,憑谷底傳來的隱隱的流水聲,我們才頓覺到了云霧之上。佇立“分水嶺”,呼吸著梵凈山清新的空氣,聆聽著山的兩側云霧之下傳來的隱隱流水聲,看一會兒生長在巖石上的古木,頓覺心曠神怡,心胸開闊,心底澄澈,腦海里如梵凈山的一草一木,不染纖塵,超然物外!
如若你有什么解不開的結,有什么攻不破的難關,請你看看梵凈山這些生長在云霧和巖石之上的灌木和花草吧。只有像他們一樣,不屑于塵世的紛爭,不羨慕他人的榮華富貴,方可活出自我,無欲則剛!
領悟了“剪刀峽”(兩塊大石之間僅供一人過往的山路,山路一端是在巖石上鑿孔用鋼筋水泥凝成的懸空的小徑)的險峻,感受了“十月懷胎”(一棵古老的樹上又生長著九種不同的樹)的博愛,我們沿途欣賞著路旁的風景,一路驚嘆,一路拍照,一路留戀,繼續前行。經過“叫花洞”,我們終于靠近了梵凈山的巖腳,在巖腳的緩坡處尋找到了路向標,我們就匆匆向蘑菇石走去。
沿著石板小路和兩旁的水泥石階,扶著鋼管扶手,從“九皇洞”的右側,我們左彎右拐地登上了“月鏡山”。令世人神往的“蘑菇石”和“萬卷經書”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眼前。
讀者諸君,說句實話,到了蘑菇石邊,我沒有過多的驚嘆,也不會擔心立于最頂端的那塊石頭會不會掉下來。對于位于同一座山上的蘑菇石、老鷹石和萬卷經書,電視宣傳片和梵凈山旅游指南早已給我們描述了無數遍,他那“十億年的”“遙遙時光”,他那大自然造就的逼真形象,和一層層薄薄的酷似經書冊頁似的巖層,以及兩垛巖層之間空出的僅供一人站立的筆直的思過崖,和蘑菇石另一側伸向云層的觀佛臺,不管你用多么華麗的語言來描述,此時都覺得多余。
佇立崖頂,凝視著這些景點,心里更多的是平靜,一種在世俗里從未有過的平靜。這樣的平靜,只有你到達了這樣的高度才會產生。心底沒有名和利的概念,榮辱不驚。靜看山下云卷云舒,風云變幻,我心依然。連“高處不勝寒”的驚險,“一覽眾山小”的榮耀都蕩然無存。這或許就是“無我”的境界吧?頭頂是漠漠蒼穹,腳下是巍巍高山,身邊云霧繚繞,寂然無聲。連不知從何處飛來的一只鳥兒,不停地在山頂的石板上跳來跳去,也停止了歌唱。
沿著上山的石級返回,我們又穿過“九皇洞”,說是洞,其實是一間無頂無蓋的石屋,前面用梵凈山的石片壘成,中間留有一個供人進出的門洞,里側兩壁是梵凈山整齊的山崖,穿過這間小屋,有一條直通崖頂“燃燈塔”的巷道,游人需凝神靜氣,全力投入,腳登著狹小的“云梯”,雙手緊拽著梯邊的鐵鏈,方可登上。“相傳古時有位佛女在洞內修行,平日慈善廣施,采藥救人,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后功德圓滿,白日飛升。后人尊她為“九皇娘娘”。至明朝,明神宗之母李太后說服神宗赦命重建仙山,梵凈山彌勒道場方始鼎興,人們為感念神宗之母的崇敬之心,將她與肉身成圣的九皇娘娘合二為一,供奉于梵凈之巔。”爬上山巔,果有一小廟。廟內九皇坐堂,堂前香煙繚繞。步入堂前,凈手焚香。拿過簽筒,搖出一簽:中下簽。不服,再搖:中下簽。老尼指點,將香插于門外。移香,再搖:中平簽。老尼翻書欲解,被我制止,看所對詩云,頗具哲理:“平生莫多沾酒色,別人富貴莫心慌。”這不就是“無欲則剛”嗎?”如生長在巖石上的灌木,不去羨慕生長在富貴之家花盆里的盆景!說句實話,從小到大,我滴酒不沾,對于女色,那是有賊心沒有賊膽啊,更何況家里已有一個黃臉婆,自己還是一個育人的教書先生呢,除了在自己老婆面前可以撒撒野外,對于其他有些姿色的女性,充其量也就帶著欣賞的神情恭敬地遠觀罷了。頓覺釋然,思過崖不為我設!對于抽簽,那就像打牌,手氣!手氣!
游過“九皇洞”,來到“天水澗”。仍要經過一間石屋,通過一條筆直的巷道,仍是筆陡的石梯,石梯一側是供游人拽著登上燃燈塔的鐵鏈。神秘的是這條通向山頂的天梯不時地從“天上”滴下水滴,雨在我們登上月鏡山時就停了的呀,向山外望去,天空也并沒有下雨。難道這水像李白說的,從九天之上滴下來的?或許是吧,要不然,為何叫做“天水澗”呢?
下山!大家決定。尤其是登得腿腳發軟的幾位旅伴堅決要下山。可是在路標前我卻站著不動了。路標上的一個景點吸引了我;承恩寺。
是為寫成人神話小說《西游記》的吳承恩建的寺廟嗎?于是分成兩路,一路下山,一路與我奔承恩寺去。
走不多遠,來到位于月鏡山下的一個山彎里,一所寺廟佇立在那里,在寺廟與月鏡山之間,有一個僧塔,看碑上的字跡,原來是明朝時期一位拄持的墓地。突然,一個旅伴發現了墓地的對面,云霧的縫隙里,與月鏡山差不多高的地方,現出了一座山的山頂,山頂上好像還有一座寺廟。大家都爭著以此為背景留影,可是只一會兒,山與寺廟又不見了,只見白茫茫的一片大霧。難道是海市蜃樓?我們又繼續讀僧塔前的碑文,方才明白:剛才看到的山,不是海市蜃樓,而是與對面燃燈塔,山腳下的承恩寺組成彌勒道場的金頂山,原來電視宣傳片上所指的紅云金頂是也!
路過承恩寺,走近金頂山,一座奇峰拔地而起,如一柄利劍直插云霄,這樣筆直的山峰人們都能夠登上,而且還在頂端建成廟宇,真是天下奇觀!到得山腳,云霧里現出兩條小路,一條上山,一條下山,交叉路口有保安值班,為上山的人們指路,路口外側還立有一塊警示牌:老弱幼童,有心臟病、高血壓、恐高癥者禁登此山!
抬頭仰望,上山的路幾乎是豎直的。要想上山,必須憑手力和毅力。有好幾處純粹是在石壁上“摳”出的石窩,僅能供游人踩半個腳掌。從巖石上垂下的鐵鏈可以說比腳下的石梯起的作用更大。面對此山,我們都顯得有些猶豫。到了最險要的地方,好幾次都想打退堂鼓。向下一看,腿腳發軟,趕快側過臉去,注視著腳下的路。看看前面的好幾位女同志,都在不停地向上爬,于是鼓起勇氣繼續前行。
欲到山頂,現出一條巷道,兩面是金頂山筆直的山巖,頭頂現出一線天光,此景名曰“一線天”。仔細仰望,在一線天的中央,好像還有一座模模糊糊的天橋,登上山頂,果不其然。整過山頂不足100平米,被一線天一分為二,兩邊除去游走空間,還有一堆石巖,各建有一個很小的廟宇。山頂的四圍砌有欄桿,一座精致的天橋將兩座廟宇連成一體。佇立金頂,四圍云遮霧繞,什么也看不到,就像真正到了天宮一樣。到了金頂,仍心有余悸,暗自佩服自己哪來的勇氣。上山時要是思想和手腳稍一松弛,后果將不堪設想。生活中我們不常常需要這樣的勇氣么?有時生活根本就不容你選擇,我們只有孤注一擲,使出全身解數,方能度過眼前難關,稍一遲延,機會就會離你而去,后悔也會相伴終身。
從另一面的天梯慢慢下山,匆匆瞻仰了承恩寺(一座僧人們做彌勒道場的廟宇,中間供著永遠微笑,腆著能容天下大事的大肚子的彌勒佛,兩側立著威武的天兵天將)。在旅伴的再三催促下,我們匆匆離開了梵凈山,向山腳的棉絮嶺走去。
一路上邊走邊想,梵凈山的九十九條河我們可沒有見到幾條啊,臨近團龍民俗村的那條算不算呢?梵凈山的黔金絲猴呢?它們在哪里?是不是因為下雨它們都躲著不出來呀?如果今天是晴天,梵凈山的景色又會是怎樣的呢?桃園花漫千溪該是怎樣的仙景啊?可是再一想,要想見到這些美麗的景色,又要等到什么時候?又要從什么方向去游覽?梵凈山究竟隱藏著多少玄機?多少奧妙?僅僅游覽一次就想揭開梵凈山的全部面紗,我是不是太貪婪了?就像梵凈佛光一樣,那要靠機緣啊!我一個凡夫俗子,還有多少人間俗事等待我去做啊?這樣想著,便認真走起路來,思想從云霧里墜入凡塵,才發覺腿腳開始疼痛起來,直到今天,回家后的第五天,在這篇文字快要結尾的時候,我的腿腳都還在隱隱作痛。
或許是與梵凈山有緣吧,在車出西門不久,車窗外排列著兩排賣桃果的山民。停車一看,才發現公路兩邊的山地里,到處是結滿了累累果實的桃樹。“桃園銅仁,魅力梵凈”的謎底總算揭開。雖然無緣親近花漫千溪的仙境,但有緣品嘗清甜甘冽的圣果,那也是一種福分啊!
走疼了腿腳,疲憊了肉身,但心靈得到了一次徹底的洗禮,精神得到了一次“無欲”的升華!
“梵凈山/古道漫漫/十億年時光遙遙/梵凈山/千古奧妙/只有那流水知道/梵凈山/煙波裊裊/帶走我世俗的煩惱/梵凈山/梵天凈土/帶我遠離城市喧囂/漫漫云梯萬步/流水飛歌曼舞/桃園花漫千溪/心隨凈風飛渡”
李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