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亭臺樓閣是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筑,它們大多修建于風景名勝和交通要塞之處。古代文人與亭臺樓閣有著很深的交集,他們來到這里,要么憑吊古人,要么游子懷鄉,要么送別親友,要么抒發內心世界。正是因為這諸多的交集,亭臺樓閣自然也就成為古代文人們抒發感情的主要場所了。
宋代歐陽修在滁州醉翁亭寫下了優美的游記《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兩句名言讓多少人放下了牽絆,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寄情山水,欣賞山水相映的美好;李白在勞勞亭寫下了傷感的送別詩,“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折柳送別讓多少人為離別而傷懷。
唐代詩人陳子昂登臨幽州臺,唱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李白在南京鳳凰臺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律詩《登金陵鳳凰臺》。
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提起洞庭湖畔的岳陽樓,人們腦海中會很自然地浮現出北宋范仲淹的古名文《岳陽樓記》,以及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名言;王勃登臨江西南昌滕王閣,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詩和序。
說了這么多古代文人與著名建筑的交集,似乎漏掉了一位。哦,對了,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一生仕途沉浮,經歷過許多世事,他擔任過禮部尚書也當過太守,也曾仕途跌宕,因言獲罪,九死一生。蘇軾一生步履不停,走過許多地方,從密州、定州、杭州走到徐州、黃州,最后又走到海南儋州。
蘇軾畫像
蘇軾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總結了自己一生,他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strong>蘇軾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恰恰在被貶謫的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六月,蘇軾來到黃州。在黃州,蘇軾度過了將近五年的時光,黃州早已成為他生命里的第二故鄉。
在黃州,蘇軾沒有職務,也沒有收入來源。他為了養家糊口,就找了一塊坡地開墾,蘇軾還給這塊地起了一個叫“東坡”的名字,這就是蘇軾被人們稱為“蘇東坡”的來歷。
蘇軾雕塑像
在黃州期間,蘇軾結識了張懷民,張懷民(字夢得,又字偓佺)在江邊建了一座亭子,他邀請蘇軾為這座亭子起一個名字。蘇軾用“快哉”二字為此亭命名,還專門寫下了一首詞,這座亭子后來也被稱為“快哉亭”。
張懷民與蘇軾共同被貶謫于黃州,兩人都是飽學之士,再加上志趣相投,所以惺惺相惜成為了彼此的知己。一有閑暇時間,兩人便相約來到快哉亭,寄情山水,吟詠詩詞,談論人生。
蘇軾畫像
蘇軾寫的這首詞就是《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原詞如下: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靶μm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首詞以快哉亭為中心,描繪了快哉亭周圍壯美的山水風光,從而組成了一幅幅優美動人的以快哉亭為中心的山水畫卷,同時也抒發了詞人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
開篇兩句,詞人先用工筆細描般的寫實手法,將眼前的遠景與近景攝取到詞句中,展現的畫面是快哉亭下的江水與碧空水天相接,夕陽的余輝灑在快哉亭的窗楹上。
這相映成趣的優美風景,這詞情與畫意交織交融的意境,為人們帶來了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讀來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
接下來的“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兩句,詞人交待了快哉亭的創建經過,點明修建亭子的人和自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蘇軾在此處反客為主,用了非常幽默的語氣,特意把張偓佺修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
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兩人非比尋常的關系,因為只有秉性和意氣相投的知己之間,才會說出這樣的話,這更一步印證了他們惺惺相惜的、融融洽洽的關系。
而這些描寫快哉亭的句子背后也充分表現出兩人友誼之深厚。接著詞人又寫快哉亭的窗戶進行了色彩的點染,快哉亭的窗楹粉刷著青紅兩色的油漆,色彩新穎靚麗,就好像剛刷上去的一樣,在夕陽余暉的映射之下,熠熠生輝。
快哉亭繡簾卷起,灑在江面上的夕陽余暉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這美輪美奐的景色不禁讓詞人心神搖曳、心曠神怡。
這四句描繪的畫面簡直就是一幅《快哉亭晚照》圖卷。其實蘇軾不光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優秀的畫家,他流傳至今的畫作就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
蘇軾·《古木怪石圖》
蘇軾在談論繪畫藝術的時候曾說:“古來畫師非俗士,摹物寫象略與詩人同。”他以此得出結論:一位真正的畫家本來就是詩人,相同的道理,一位真正的詩人同時也是畫家。
蘇軾談論繪畫時還說:“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龍眠居士本詩人,能使龍池飛霹靂”。在蘇軾看來,想象力是詩歌和繪畫創作的基本元素,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一個人既成不了詩人,也做不成畫家。
蘇軾將繪畫和詩詞創作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他的這首作于快哉亭的詞作,前四句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這四句不管是對景物的大小、遠近,還是虛實、明暗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畫面布局。
蘇軾·《瀟湘竹石圖》
遠處目之所及的水天相接的景象,近處夕陽映射下的快哉亭。遠山與近水相對,快哉亭與寬闊的江水相對,澄澈的江水與水中的碧峰倒影虛實相對,夕陽余暉映照下的江面,分外耀眼,這是極具色彩感染力的景象。
整個畫面錯落有致,又完整統一,富有立體感、形態美。不管是詞人對線條的勾勒,還是給畫面的色彩點染,為的就是將快哉亭這一中心景物烘托出來。
接下來五句,是詞人對眼前景象的一種以虛托實的想象式側面描寫。蘇軾用“長記”二字,喚起他對揚州平山堂的記憶,平山堂為何會出現在這首描寫快哉亭的詞作中呢?
原來平山堂與蘇軾生命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有關,他就是蘇軾的老師歐陽修。蘇軾早年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蘇軾進入仕途后,歐陽修對蘇軾多有指點,不管是文章學問還是為人處世,蘇軾都學到了很多,兩人亦師亦友。
歐陽修畫像
平山堂是歐陽修在揚州任職時修建的。公元1071 年,蘇軾最后一次與歐陽修見面,次年歐陽修去世。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經過揚州時登臨平山堂,憑吊了歐陽修,寫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一詞。在詞中,蘇軾回憶了這位文壇先輩對自己的提攜和嘉獎,表達了對歐陽修的深切懷念。
當年蘇軾在平山堂欣賞江南美景,那種煙雨蒙蒙,天邊孤鴻飛影穿行于天際的景象,那種若隱若現、高遠空蒙的江南山色都成為詞人美好的回憶。
蘇軾在黃州飽覽快哉亭周圍的風景時,眼前的景色像極了當年在平山堂看到的景色,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無形中就勾起了他對歐陽修的追憶。
平山堂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這兩句是蘇軾引用歐陽修《朝中措》中的名句“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這是蘇軾對快哉亭周圍水天一色、山色若隱若現景象的補充,其中蘊含的感情也是不言自明的,既有向經典致敬的含義,也是對恩師歐陽修深切的追思。
這五句,融情于景,寄情于物,情景相生,將他與歐陽修亦師亦友的深厚感情飽滿地呈現出來。畫意與詞情的融合,讓詞句蘊含的審美意味更加豐富。
如果說開篇四句蘇軾為我們展現的是《快哉亭晚照》圖卷的話,那么這五句為我們帶來的是一幅《煙雨江南》畫卷。
回憶中的煙雨江南,迷蒙的山水與若隱若現的孤鴻很明顯是冷色調,眼前的《快哉亭晚照》則是夕陽映射的暖色調,兩幅圖卷的色調形成鮮明對比。
眼前的景與回憶中的景對比,“有”與“無”的對比;兩幅圖畫中傳達的情感對比:物是人非的喟嘆,世事沉浮的感慨。
“景為情而設,詞為情而作”,蘇軾描繪美景是為了抒發情懷。在兩幅畫面虛與實的對比中,詞人內心的種種對比,種種糾結的情感也被激發出來。
蘇軾畫像
蘇軾本是多情之人,這兩幅畫其實與蘇軾生命中的兩個朋友有關,這兩個人與蘇軾有著很深的情誼。一個是張懷民,另一個就是歐陽修。
張懷民和蘇軾都是被貶到黃州,兩人志趣相投,而此時都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張懷民修建亭子,蘇軾將亭子命名為“快哉”,并填詞一闋,這正是蘇軾在貶謫期間的內心寫照,足見蘇軾的曠達情懷。
蘇軾在黃州時,歐陽修已經去世,而當年歐陽修的諄諄教誨永遠留在詞人心中,那“杳杳沒孤鴻”的弦外之音,不正是蘇軾在歐陽修已去后孤寂身影的寫照嗎?蘇軾內心知己難求的惆悵情懷在此時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蘇軾·《黃州寒食帖》
在黃州期間,張懷民與蘇軾的交往,讓詞人孤寂的情感得到了一絲慰藉;蘇軾對他對歐陽修這段難忘的師生情誼的追思,真是悲喜交集。悠悠無盡的情味,溢于畫境,詞情、畫意融為一體。
如果說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周圍的風光的話,那么在接下來的描寫中,詞人又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現了快哉亭前風云變幻的廣闊江面。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三句,寫的是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那清澈見底的江水,把碧綠的山峰的影子都倒映在里面了。詞人只用短短九個字,就呈現出了一幅優美動人的平靜的山水畫卷,這是對水色山光的靜態描寫。
黃州(今湖北黃岡)風光
接下來兩句,詞人寫道:一陣大風吹來,江面忽然間就不平靜了,江面瞬間波濤起伏,而此時一個白發漁翁駕著一葉小舟,在狂風巨浪中顛簸。
行文至此,詞人由靜態的景物描寫轉為動態的景物描寫,從而自然地過渡到全詞著意刻畫的重要人物,一位奮力搏擊風濤的白發漁翁。
如果要給蘇軾的這幾句詞所描繪的畫面配上一個貼切的題目的話,這是一幅充滿動感的《快哉亭風浪圖》。
圖畫中人物形象動感十足,詞人僅用簡筆勾勒,白發漁翁那極具線條美、形態美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一個“舞”字,也將這位搏擊風浪的漁翁的灑脫風姿展現了出來。
詞作讀到此處,我們不禁為這位漁翁的狀況擔憂起來,但是詞人筆下的漁翁對著突如其來的風浪一點兒也不擔心,他沉著鎮定,面對風浪泰然處之。或許是這位漁翁早已習慣了江面的風浪,他熟練地駕駛著小舟,穿梭在風浪之中,出沒于波濤之中。
白發漁翁飽經風霜,慣經風浪,慣看世間百態,風雨襲來時,他絲毫沒有畏懼,勇敢地穿梭在風口浪尖,乘風破浪。這位白發漁翁的形象,其實是蘇軾自身人格風貌的一種象征。
蘇軾或許在這位漁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白發漁翁的曠達正是蘇軾內心開闊、格局高遠的體現,白發漁翁的形象更是蘇軾精神與氣韻的寫照。這不正是蘇軾經歷世事沉浮,歷經磨難之后仍然笑面人生的曠達與豪邁的處世精神嗎?
蘇軾看到了江面倏忽變化、風浪襲來的驚心動魄的壯觀場面,也看到了白發漁翁搏擊風浪的動人場景。他的思緒也不平靜起來,他的情感在此時也如眼前的江水一樣傾瀉而來。
蘇軾由風波浪尖上弄舟的白發漁翁形象,自然引出他對戰國時楚國蘭臺令宋玉所作《風賦》的議論。在蘇軾看來,宋玉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這是他對自然之理牽強附會的說辭。宋玉的說辭在白發漁翁搏擊風浪的舉動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擊。
接著,蘇軾又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充滿豪情壯志的口吻,以議論的方式,向世人訴說自己的人生體悟: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就能閑庭信步,就能坦然自適,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蘇軾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首詞更表明蘇軾身處逆境中的人生態度:不管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還是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他都應該像這位搏擊風浪的白發漁翁一樣從容應對。蘇軾寫白發漁翁,其實正是表現自己心中對待逆境和挫折的態度。
蘇軾也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經歷人生風雨之后,一切都將是天高地闊,一切都將是風輕云淡,這是蘇軾超然自適的心態的體現。
蘇軾也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怎樣才能做到如此的處變不驚?重要的是“吾善養吾浩然正氣”。像白發漁翁一樣,只要心中有了剛正之氣,就會不畏前程,不畏艱險,再大的風雨,再大的坎坷,都能從容面對。
這樣的人生才會更加從容瀟灑,才會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極致舒爽的感覺,這也正是蘇軾將這個亭子命名快哉亭的真正含義。
林語堂先生曾評價蘇軾是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軾在黃州時,正處于人生與事業的低谷期,他卻將黃州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困境,仍然能夠說出“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正是蘇軾樂觀豁達心態的體現。
此詞不僅是詞情、畫意的絕妙體現,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富含哲理性的人生智慧:身處逆境,以何種心態應對,是自暴自棄、因循茍且,還是從容應對、勇敢面對?其實蘇軾早就在詞作中給出了答案。
從蘇軾的這首詞中,人們也能體會到他的曠達的人生態度。同時猶如這首詞的題目說的那樣:這首詞還是一首贈詞,是他愿意與朋友分享的,是對和他一樣身處逆境的張懷民的勸勉,這樣的一首詞作讀來還是很勵志的。
蘇軾的這首詞寓情于景,詞人勾畫了以快哉亭為中心的三幅生動畫面,詞作既描寫了快哉亭周圍水天一色的壯美風光,又寓情于景,抒發了詞人坦蕩曠達的浩然之氣。詞作展現出詞人雖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的品質,同時詞作也塑造了一位心胸開闊、曠達樂觀、格局高遠的詞人形象。
尤其是蘇軾對于人生的議論,那種身處逆境卻敢于正面面對現實,勇敢面對困境,勇敢面對生活挑戰的人生哲理。
對于今天的有著同樣處境的人來說,無疑是生動的一課,別開生面的一課,讀蘇軾的這首充滿人生哲理與智慧的詞,能給人帶來啟迪,也會讓人們懂得如何在逆境中成長。
金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