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02年,著名導演吳宇森拍了一部電影《風語者》。大致內容是,二戰中的美軍為防日軍破譯電報,找了一群印第安納瓦霍族人當密碼員,用他們的部落語言發報,日軍雖然截獲,卻無法破譯。
這部題材比較新奇的電影,卻在北美院線遭到慘敗。主要原因就是觸及了美國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導致封禁。
印第安人歷史上曾是北美大陸的原住民,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后,尤其是美國建國后,對印第安人進行滅絕人性的驅逐和屠殺,印第安人從500萬人一度減少至25萬人,劇減95%。堪稱人類歷史上的浩劫。
一、印第安人的美好生活
印第安人是廣泛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的原住民的統稱。
從西方定義的人種說分辨,印第安人屬于黃色人種。當然,有些人說印第安人是中國商朝人的后代,此說屬于無稽之談,印第安人與華夏族裔并沒有半點血緣關系。
在歐洲殖民者抵達北美大陸前,這片大陸就是印第安人部落的家園。
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文明發展比較慢,在西歐國家已經開始尋找新大陸的時候,印第安人還處在比較原始的農業時代早期,基本上過著刀耕火種和游獵生活,不僅沒有強大的文明,更無法建立成熟的國家。
這也不奇怪。
北美洲的自然條件太優越了,印第安人不用費什么勁,便能找到足夠的食物。
平坦而遼闊的北美大陸,對交通能力極弱的印第安人來說——北美洲沒有馬,這極大限制了印第安人部落的活動范圍——生活空間無窮無盡,部落之間無須爭奪地盤,這片地方不能用了,隨便去其他地方,馬上又能種出玉米、捉到野獸。
提到野獸,不得不說一下北美洲野牛。
這種體型龐大的動物是印第安人極佳的天然食物來源,廣袤的北美大陸生活著數千萬頭野牛,直到19世紀初還有約6500萬頭,印第安人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大自然的豐厚滋養之下,印第安人無須為生活發愁,原始的部落組織也就沒有發展出國家的動力。
當然,不是說自然條件優越,就一定不會促使國家出現,只是北美這種特殊的條件,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客觀上限制了當地印第安人文明進一步進化。
與世隔絕的印第安人,就這么悠閑自在地生活著,直到遇上了歐洲殖民者。
二、美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
新大陸,是歐洲大航海運動發現北美大陸后,給這片大陸起的新名字。
這些殖民者在東海岸登上大陸,開始與印第安人接觸,他們驚訝地發現,這里的人竟然還處在原始社會,殖民者們非常快活,又可以開始文明碾壓了。
印第安人一開始對這些歐洲人很客氣,讓他們隨意居住,還給他們提供吃的,幫他們引路。但隨著歐洲人登陸的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強大,他們開始露出獠牙,轉而向印第安人伸出屠刀,開始搶奪他們地盤,驅逐這片土地上原本的主人。
美國建國后,便開始大量驅逐印第安人,把他們向遙遠的西部趕。
當時美國與印第安人勉強還能過得下去,畢竟美國人口還不太多,印第安人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繼續往西退。
但美國基因里烙著西歐國家的擴張基因,面對如此廣大的“無主之地”,他們怎么能按捺得住。
美國政府從1820年起,對印第安人部落發起了連綿128年的進攻與屠殺,共打了114次較大規模的戰役,制造了8600多次軍事沖突。
印第安人各個部族人數規模不大,他們的武裝力量大多是小股部隊,組織不起有力量的抵抗,大多數戰爭都是美國政府軍一邊倒的屠殺。
其中有一個蘇族人(Siouxtribe)部落,是西部人數最多也是最強大的部落。蘇族人沿今天明尼蘇達州東北平原的邊緣而居。他們打不過美國政府軍,不得不簽訂一個屈辱性的條約,同意放棄他們居住了上千年的土地,把其中90%的土地送給美國政府。
條件是,政府必須逐年予以補償,以保證他們購買足夠的食物和必需品。
美國簽條約時很痛快,要錢給錢,要物給物。
但僅僅過了兩年就反悔了,1862年夏天,政府推遲給付補償,印第安人沒錢買食物。
一個白人貿易者不但不愿賒賬給蘇族人,反而侮辱他們說:“如果你們餓了,建議你們吃草!”
這激怒了饑餓的印第安人。部落頭領把男人們聚集在一起決定造反。次日早晨,他們襲擊了貿易店鋪,殺死了大多數白人商人,其中侮辱了他們的那個商人被殺死后嘴里塞滿了草。
聯邦政府和明尼蘇達州聞訊派來軍隊鎮壓暴亂,士兵們非常殘暴,反叛者幾乎被殺光或絞死。
再舉一個血腥的例子。
1864年8月,一個印第安人部落被迫放棄原有的土地,到被指定的保留區去。
部落酋長黑壺輕信上當,率700名印第安人前往桑德河畔的一個營地。11月28日拂曉,美政府軍突然包圍了那個營地,對毫無戒備而熟睡的印第安人進行了野蠻的屠殺。
一位目擊的商人證實印第安人“被剝掉頭皮,腦子被敲了出來”;軍人“用刀子把婦女開膛,用棍棒毆打幼兒,用槍敲進他們的頭顱,把腦子打出來,支裂他們的身軀”。
除了黑壺和少數青年武士得以逃脫外,這個小部落遭到滅頂之災,450人被殺。
由于力量對比的懸殊,印第安人的反抗先后失敗了。1820年,在密西西北河以東還有12.5萬印第安人,到1845年,僅有3人。大部分被殺了,一部分逃往西部。
到內戰前,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印第安人幾乎絕跡了。
光是政府軍去屠殺還不夠,政府還拿出專門的賞金,懸賞牛仔們去獵殺印第安人,像獵殺美洲野牛一樣,肆無忌憚地殺死印第安人。
美國開出的賞金令人發指,每個帶發頭皮賞40英磅,1720年每個帶發頭皮賞金增至100英磅。
這些做法都來自最初的殖民機構,美國政府全盤繼承下來。殖民者沒底線也就罷了,美國都已經成立政府,卻還如此野蠻,真是令人發指。
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大規模獵殺野牛,一頭野牛的價格都賣到上百英磅,印第安人的生命還不如一頭牛,美國人之殘酷可見一斑。
經過一百多年的連續驅逐、奴役與屠殺,原本大概有500萬之眾的印第安人,在20世紀初僅剩25萬余人。
原本是黃種人的土地,成了白種人的天下。
三、保留地制度
殺人與奪地往往是相伴的。
美國政府把印第安人趕走,接著占領他們的土地,改造成為大農場、大牧場。
美國政府把為了面子上好看,建立了保留地制度。
大意就是,政府劃定一塊地盤,供印第安人居住,他們原有的土地則交給政府管理。
表面看起來,這種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而在具體實施中,印第安人只能是束手待斃,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保留地制度的騙人伎倆,體現在這么幾點:
第一,交出去的土地多,留下的少。印第安人一百多年中被迫讓給美國政府的土地多達數百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于美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但留下的保留地,只剩下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
第二,沒有安全保障。美國政府想奪就奪,說好了是保留地,但如果發現那里有礦藏,馬上把印第安人趕走。你要是同美國政府講道理,他就拿槍來解決問題,不聽就是殺。
第三,不斷向角落遷移。最初,美國政府哄騙印第安人,保留地是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置換河東面的土地。到后來,隨著美國西進運動展開,大量土地成為美國大農場主覬覦的對象,印第安人的居住地不斷被瓦解、拆散,被逐漸趕到角落一隅。
第四,充滿政治歧視。為了將“保留地”和美國移民的定居地隔離開來,政府在二者之間設置了一道“柵欄”,“保留地”形同集中營。
如果再想概括一點說,就是美國政府絲毫無信義可言,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美國的法律和道義隨時可以改,為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服務。
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這是世人所共見的。
“保留地”政策的實施,使印第安人被限制在狹小貧瘠的土地上,這對熱愛故土的印第安人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打擊。凱厄瓦族首領薩坦在被迫遷移時說:“我熱愛這里的土地和野牛,我不想定居,……但當我們定居下來后,我們就會變得蒼白,就會死去?!?/p>
四、滅絕性獵殺野牛
在驅逐與屠殺的同時,美國還對印第安人的食物來源——美洲野牛,進行了滅絕性的獵殺。
在歐洲人到北美大陸殖民前,野牛是該大陸數量最多的大型野生動物。
野牛除了體大和成群外,沒有什么適合大平原生活的優勢特征。它行動遲緩而笨拙,視力很差,不懼怕聲響。盡管其嗅覺相當敏銳,但當人們逆風逼近它時,這種嗅覺功能便失去了作用。
野牛是大平原上最容易被人捕獲的獵物,因而成為印第安人食物主要來源。
落基山以東的印第安人以捕捉野牛和其他野生動物為生。在西班牙殖民者到達時,大平原的印第安人是獵人和游牧民。狗是他們惟一的馱獸。印第安人在遷移時,由一群狗拉著帳篷等什物。印第安人靠徒步來追擊和獵殺野牛,往往費力大,兇險多,收獲少。
自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把馬帶到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新建殖民地后,馬不久擴散到大平原地區。馬改變了大平原上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由徒步捕捉的游牧者變成了馬背上的騎士。獵殺野牛變得容易起來。
印第安人只是吃多少殺多少,并沒有過多捕殺,沒有危害野牛在大平原的繁衍生息,沒有破壞人類與野牛間的生態平衡,野牛種群數量一直維持在數千萬頭。
但當美國人進入西部后,人和野牛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第一,美國人發現,印第安人靠野牛肉生存,因此,必須徹底剝奪印第安人的這個生活來源,方法只有一個,大量獵殺野牛。
第二,野牛有商用價值。1871年賓西法尼亞的制革場發現野牛皮可以用來制造商業皮革以后,美國社會馬上盯上了這種數量龐大、可以免費獵取的動物。
貪婪成性的美國人,開始像開采煤礦一樣獵殺野牛。
美國人組織了無數個獵牛隊,用現代武器殘酷地襲擊野牛,或從火車窗里射殺,或騎馬瘋狂追逐,甚至趁野牛成群地趟水過河時進行屠殺,致使野牛無法生存。
“一個號稱‘牛魔王’的殖民者――大名鼎鼎的‘野牛彼爾’在18個月內射殺了4280頭牛。
據統計,僅在1872-1874兩年之間被射殺的牛群不下五百五十萬頭?!?/p>
至19世紀后期,野?;旧蠝缃^。
到1878年,大平原南部的野牛群已經滅絕;到1883年,北部的野牛群也都被消滅。
有記載表明,1872—1874年每年被殺死的野牛為300萬頭。
有些估計認為,到1885年,整個大平原被殺死的野牛多達1000萬頭。
盡管一些統計數字不盡相同,但在1872—1883年間,數百萬乃至千余萬頭野牛被白人開發者屠殺殆盡,這是不爭的事實。
1883年,一個博物館遠征隊到西部去尋找野牛標本,結果在整個西部尋找到的野牛還不足200頭。到1903年,大平原的野牛減少到34頭。
由此,印第安人賴以生存的資源枯竭了,野牛的滅絕更為嚴重的后果是使他們喪失了生活的信心,他們“最終被固定在貧瘠荒蕪的保留地內,并嚴重依賴聯邦政府以求生存?!?/p>
從一定意義上講,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推選的縮小保留地的政策和“軍事討伐”并非是使他們屈從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職業獵手對大草原野牛的大屠殺使野牛滅絕。
大平原上主要的野生動物——野牛被消滅了。美國的一大筆國家財富被徹底毀了。從歷史上看,野牛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比大平原上其他所有動物的總和還要大。野牛對美國人的生活產生過直接影響,更與印第安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失去生活所依的大平原印第安人及其相關的文化也隨之被消除和毀滅。
五、美國印第安人現狀
據美國內政部印第安人事務局(BIA)統計,全美約有560萬印第安人,占總人口的1.7%。
其中22%的印第安人,由于經濟能力有限,仍然居住在貧瘠的印第安人保留地。
美國對印第安人有一套特殊的管理體制,在BIA登記注冊的有573個印第安人部落。同時,聯邦政府劃定326個印第安人保留地,總面積約22.7萬平方公里。這些保留地主要位于貧瘠的中西部地區,最大的納瓦霍族保留地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最小的皮特河部落保留地僅0.5平方公里。
美國“歷史”網站,稱自從歐洲人踏上美洲海岸以來,美國政府授權發動1500多場戰爭,攻擊并洗劫印第安人,成為世界上對土著人發動最多戰爭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849年,美國主管印第安人事務的部門才從軍隊轉移至新成立的內政部,當時白人的優勢已經徹底摧毀原住民的任何希望。
時至今日,印第安人保留地在美國就是落后的代名詞。
在受教育方面,2017年25歲及以上的印第安人僅19.6%擁有學士及以上學位,而白人為35.8%。在印第安人中,有21.9%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白人的貧困率為9.6%。
美國印第安人預期壽命比美國人平均壽命低5.5歲。印第安人健康狀況一直較差,糖尿病、慢性肝病和酒精依賴癥的發病率分別是美國平均水平的3.2倍、4.6倍和6.6倍。
美國天天盯著別的國家的人權,真是閑吃蘿卜淡操心。有這個精力,還是管一管自己家那檔子事吧。
丁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