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G7峰會,原本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這幾個國家就各國工業問題舉行磋商合作,但后來演變成對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會晤,而如今,似乎演變成了針對中俄的會議。不信?這幾個細節就可說明。
一、討論中俄問題所花費時間是討論其他問題的三倍。
5月5日,會議從8點45分開始,用一個半小時討論中國,然后用30分鐘討論緬甸、敘利亞和利比亞,再用30分鐘討論俄羅斯,其中涉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再用30分鐘討論阿富汗。
可見,西方國家認識到中國的強大。不過,西方國家也意識到,目前很難通過改革與中俄對抗,所以,要建立西方統一聯盟來維系西方國際體系,而這就需要通過一場場較量,來形成一個對抗中俄的聯盟,而多國峰會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二、如何應對中國崛起貫穿多個會議。
在會議中,各國外長認為,中俄帶來系統性挑戰,尤其是中國的挑戰。
5月4日,德國外長馬斯特別談到了制定“共同對華戰略”的目標,他還說,英國和德國在對抗中國的立場上有共識。而七國準備在人權、民主、自由貿易等各個領域團結一致對抗中國。
而就在馬斯發表此言論后,德國總理默克爾隨即在5月5日稱,她堅決支持歐中投資協定。她表示,無論是應對氣候變化、世貿組織改革還是其它全球性問題,如果選擇拋開中國,或者與中國對著干,那么這些問題都不可能得到解決。
可見,德國在處理對華問題上是圓滑的。
而這七國在抗華中,美國始終是帶頭人。拜登上臺后,多次強調,不遏制中國,不對抗中國,在此次G7峰會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說不會遏制中國,但所做的卻和所說的背道而馳,美國推動歐洲和日本與中國“脫鉤”就是一例。
中國在拜登上臺一開始時相信了美國的承諾,各界期待中美關系改善,但后來美國一波波傷害中國的舉動,派高官訪臺、在香港新疆問題上制裁中國,讓中國人寒了心。“狼來了”的故事,每個中國人都懂。
三、英國外長主持會議,不排除帶節奏。
一直以來,英國是美國跟班,在美國對抗中國的一系列行動中,英國每每參與其中,而此次會議英國是東道主,英國外長主持會議,不排除其在帶節奏抗華。
不過,英國此次為增添G7峰會的反華色彩,一邊列出對抗中國話題,如香港和新疆問題,另一邊列出協作話題,如氣候問題。
此次,印度雖不是七國成員,但也被邀請參與其中,無奈,團隊成員中有兩名檢測出新冠陽性,只能與虛擬的方式參與會議。
5月5日,峰會結束,七國集團外長發布了聯合聲明。在談到中國時,聲明稱,解決全球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促進經濟從疫情中恢復發展等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方利益。將尋找與中國在促進區域發展、以及全球和平、安全與繁榮方面的合作機會。
單看這個聲明,并不會讓中國有危機感,外人也看不出是針對中國的,但這七國聯合對抗中國確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 不過,我們只需“順勢而為,兼收并蓄”,因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郭宇男)
陳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