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爺爺是一位老木匠,他活著的時候常對我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學現做也趕趟”,還記得我的小學老師也說過:毛主席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
而我自己,也有過這方面的深刻體會,有時候想寫點東西,總感覺腦子里像是被掏空了一樣,無從下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去看別人寫的類似的東西,從中尋找可以借鑒和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記得前期我想寫一篇關于莊稼地里栽桃樹的事,擬題為“遍地是桃樹”。但感覺總也找不對角度,切入點也不太如意,立意也不夠鮮明,寫了幾句就沒再寫下去,于是,這個選題就暫且放下了。
就這樣醞釀了大概兩年以后,機會來了。近日我受到壹點號一篇叫“那些救命樹”一文的啟發,我感覺這個事情首先是立意不夠鮮明,立意不鮮明,寫起來就會感覺漫無目的,即使是勉強寫完了,文字也不可能精彩,更別說是打動讀者心弦了。
其二就是切入點不對。說遍地是桃樹,這個遍地太寬泛了,沒有多大說服力,同樣也很難抓住讀者的那種獵奇心和閱讀的欲望。
就在我對這個選題感到為難時,突然聽到有人議論疫情期間在糧店里搶購面粉的事,我一下子來了靈感——正是因為曾經的口糧地都種上了桃樹,大家都不種地了,家中沒有余糧了,這才引起搶購面粉的恐慌,于是,這個沉睡了兩年多的選題,終于以一篇《口糧地里的桃樹》的得意之作與讀者見面了。
由于牽扯到拆遷這個比較敏感的話題,本文也力求避開、淡化了這方面的關聯,結合自身感受和體會,另尋與生活、民生等方面的突破。
本文一開始發表在壹點時,僅有幾百的閱讀量,而我同時發的另一篇文字,已經超過了幾萬的閱讀量了。沒想到,這篇得意之作“后勁”不小,兩天后實現了反超,通過數據分析,我以為是回閱的讀者多了。
由此,我總結了一些關于學習的經驗以食讀者。首先,學習是一個由吸收——消化——釋放組成的這樣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
吸收,就是打破自我意識的藩籬,去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為我所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嘛。在歷史上,有個教訓極深刻的案例,有報道以為,清末的閉關鎖國,是與自高自大不善于學習他人有著莫大的關系。所以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要想進步就不應該局限在自我意識的狹隘天地里。
學習要有一個消化的過程。學了不消化,無異于原般照抄式的剽竊。這個消化過程不僅是汲取別人一些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的過程,最重要的歸根結底還是一個人認知突破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在學習中突破自我認知的局限性,一個人才能變得足夠優秀。
學以致用,而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將學到的知識恰當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就是一個“釋放”的過程。只有活學活用,一個人的知識才能不間斷地累積加深。
當然,有時候學習也需要有股刻苦勁。過去的頭懸梁錐刺股就不說了,那多少有點夸張,但有一點不得不信,人的腦子是越用越活的,科學研究證明,其實人的大腦才開發了很小的一部分,就是那很小的一部分,假如你不去使用,時間久了,就會像得了老年癡呆那樣嚴重到生活不能自理。
還是開頭那句話,吃不完的苦,學不盡的乖,走不完的路知不盡的理,學習的路是無窮無盡的,學習之于寫作,學習之于事業,學習之于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說,學習可以強國,學習可以使人進步,只要努力不斷地學習,憧憬中的幸福生活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因此,學習不但能夠使人幸福,還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當然,學習也是有境界的。就如同知識的層次從皮毛之于內里有深有淺,境界不一樣,學到的知識也是不一樣的,在這里我結合自身體會總結歸納了三層。
第一層,那是出于被迫的一種學習,就是迫于壓力,單純為了考個文憑,拿個畢業證啥的那種。第二層是出于愛好,是出于一種興趣的本能。第三層則是出于信仰,是一種臻于精神力量富足的最高境界。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袁俊浩,執業藥師,現任職臨沂某醫藥連鎖門店企業負責人,自從早年外出打工時,在工廠的車間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自傳體小說《泥土》,后雖手稿不慎遺失,但自此從事業余寫作的熱情一觸即發,在齊魯壹點發表作品亦全部來自本人原創,如需轉載,敬請注明文章來源于齊魯壹點,作者澀味。
再次感謝您的閱讀,敬請廣大讀者、老師、文友們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壹點號澀味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