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益學堂寄語:全心全意為股民服務是創辦益學的初衷,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是塑造投資能力的起點。
股市有句老話:五窮六絕七翻身。
最近行情也確實不太好,所以有人開始糾結:是不是最好等6月再入市?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擇時”的問題。
一、什么叫擇時?
英語里叫做“Market Timing”,顧名思義,擇時的意思就是選擇買入股票和賣出股票的時機,并試圖從中獲利。
大多數人做投資都喜歡講擇時,因為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被各種各樣的財經新聞、市場觀點所充斥。
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綜合起來,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買賣,這樣驗證自己的學習成果的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除此之外,我們對擇時交易的偏好還有行為學上的原因。
比如說人類天生喜歡賭博。
大量研究表明,在冒了風險之后獲得勝利的感覺,能給人以相當的快感。
這也是為什么如果控制不當,賭博可能會上癮的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說,預測A股市場漲跌并從中交易獲利的快感,和在拉斯維加斯或者澳門豪賭一夜贏上一把獲得的快感是類似的。
二、擇時有沒有用?
去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給出了一個數據,從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這3年半的時間,從10萬以下的小散戶到1000萬以上的大散戶、機構投資者和公司法人投資者的收益情況。
從統計的數據來看,7個群體不管是10萬以下的小散戶還是機構投資者、公司法人投資者,所有的擇時收益都是虧損的。
這個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本來大家一直以為機構割了散戶的韭菜,所以機構擇時是能有更高收益的,沒想到機構和公司法人的擇時,阿爾法收益卻都是負數。
殘酷的數據告訴我們:擇時操作最終無效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不要總想通過擇時戰勝市場,從交易對手口袋里掏錢,總覺得自己比市場聰明,那是無法正確認知自我的。
三、基金經理如何看待擇時?
馮柳是一位掌管百億私募的基金經理,被譽為中國價值投資的宗師級人物。
他有一次接受采訪時說:
一般市場下跌30%已經不小,你提前賣掉一半已經算是很充分的應對了,那可以回避15%的下跌。
但你不是神,不可能每次都對,有70%的成功率已經非常牛了,7次做對抵掉3次做錯,就是做對4次,再考慮交易成本,可能最終做對的就是3次,平均下來只能回避4個多點的下跌。而指數下跌30%的年份并不多,再平均下來,可能就只有1、2個點左右。
為了減少這一點點的回撤,你要冒著牛市踏空的風險、要付出過程中的糾結和生活質量的下降,更重要的是還得冒著把注意力從個股研究轉移到其它方面,而導致的投資邏輯不純粹的風險,這實在太得不償失了。
并且這前面所有的假設都是你有70%的勝率,事實是這很難做到,就我個人來說基本都是反的,因為你只要去參與擇時就必然會被牽引,必然會輸給自己的人性。
我們絕大多數人并不是天賦異稟的專業投資人,也沒有強大的投研團隊給我們提供投資決策的依據,所以不要盲目自信去做短期擇時。
當我們手癢癢時,不妨回顧一下上交所的數據,時刻提醒一下自己堅定持有,避免踏空的風險。
END
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境外機構編號):91310109MA1G5BK839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不能作為您的投資依據,您需獨立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請您確認自己的具有相應的權利、行為能力、風險識別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所涉及個股僅作為案例分析和學習交流,不作為買賣依據。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高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