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到了現代彩禮的性質變了,直接變成了給錢,按照原來的本意,彩禮就是一種見面禮,就像貴族圈相互串門時、兩國之間相互訪問時要帶見面禮一樣。既然是見面禮,也就用不著給錢,也不會給男方造成多大的經濟負擔。為了防止攀比之風,官方還制定了彩禮標準,不能多
到了現代彩禮的性質變了,直接變成了給錢,按照原來的本意,彩禮就是一種見面禮,就像貴族圈相互串門時、兩國之間相互訪問時要帶見面禮一樣。
既然是見面禮,也就用不著給錢,也不會給男方造成多大的經濟負擔。為了防止攀比之風,官方還制定了彩禮標準,不能多給也不能少給,不管有錢沒錢,都要按照禮儀制度執行。
按照當時的流程,男女雙方從提親到結婚,共有六項內容: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除了納征環節之外,男方每次到女方家里去,帶的禮物很簡單,就是一只雁而已。
雁作為婚姻中的重要媒介,是取其美好的寓意,而不是在乎其價值
在一首詩中,一個女子專門向她的未婚夫提到了雁,特別強調了雁在這場婚事中的重要作用: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
說起用雁當見面禮的原因,有人說雁在飛行息止中井然有序,非常懂禮儀,以此明嫁娶之禮;有人說雁順應寒暑南北往來,不失其節,符合陰陽之道。這位女子之所以聽見雞叫就反復催促著小伙子趕緊起來去打雁,就是因為擔心小伙子委托媒人上門提親時空著手。
她還強調著“旭日始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讓未婚夫在早晨、凌晨這個時間段去打雁,應該也是考慮到送見面禮要保持鮮活,按規矩是不能送死雁的。在六項主要儀式中,除了親迎安排在黃昏外,其他環節大部分都安排在黎明,既然這樣,就可以把早晨剛打的活雁送到女方家。只是后來這個活雁是越來越難打了,這幾個環節的見面禮才改成了鵝等家禽。
作為彩禮的帛與鹿皮,是美好寓意與實用價值的疊加,更體現了女方的尊貴
男方使者帶著五匹帛、兩張鹿皮去女方送“彩禮”,這個重頭戲就叫“納征”,也叫“納幣”。因為這個環節有訂婚的性質,所以就比其他環節的禮重,主要包括五匹帛、兩張鹿皮。
鹿在婚姻中的媒介作用,也可以找到一首戀愛詩: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詩經·召南·野有死麇》
那時人們如此看重一頭小鹿,應該是和通行的“贄見禮”有關,“贄見禮”說白了,就是第一次去別人家串門時,要帶著禮物去,后來這個規矩也被引進了婚姻程序中。
原先什么樣身份的人見面送頭小鹿呢?最起碼是“大夫”、“卿”才通行這樣的禮節,一般官員,見面禮送只野雞就行了。到了春秋中期以后,高級官員的見面禮才把小鹿改成了小羊羔。
這么一看,小伙子給女朋友送上一頭香獐,可就代表了姑娘在自己心中的高貴地位。而且按照原先見面禮的規定,只有下級送給上級、晚輩送給長輩、女婿送給老丈人的見面禮,對方才能坦然收下;如果平輩之間,對方還要把見面禮退還。小伙子給姑娘送這么個禮物,一方面是承認自己低于姑娘的身份,一方面也是試探姑娘和她的家人是否正式接受了自己,如果姑娘收下了類似于定情信物的香獐,兩個人就可以繼續向談婚論嫁的方向發展。
還有三匹玄色兩匹纁色的帛,同樣有著美好寓意。玄色代表著天之正色蒼而玄,纁色代表著地之正色黃而纁,有陰陽相成之義。
彩禮只是作為形式上的見面禮,其作用是為了讓男女雙方更加遵循道德禮儀
不管是雁,還是布、鹿,這些婚姻中的媒介,其本質上是男女雙方用以表達禮節的載體,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將婚姻過程的嚴肅化,讓人們更懂得夫婦之義,進而能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正如《禮記》所言:
昏禮者,禮之本也。
就是說,婚禮的禮儀,是一切禮法的根本。這種觀念,從婚姻中各環節人們互相之間行禮、對話就可以體會。
比如,女方收下男方送來的采擇之禮,叫“納采”。男方使者身著正裝,帶著雁來到女方,非常謙遜地致納采辭:“尊敬的主人加惠,把妻室賜給某某(男方名字)。某某按照先人的禮節,派我來行納采之禮。”女方接待之人更謙遜:“我家主人的女兒又蠢又笨,父母教導能力又有限,但是您有命于此,我不敢推辭。”男方使者向主人致辭:“敢請納采。”主人在兩根楹柱之間的位置接受使者的雁,納采禮畢。
男方使者很重要,相當于現在的媒人,在執行禮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首詩中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詩經·衛風·氓》
從中看出,沒有合適的媒人,這個婚就沒法結了。男方使者納采完畢,出了女方大門,還不能走,繼續進行“問名”環節。使者又拿出另一只雁,繼續重復和“納采”時相同的主人迎接、互相行禮等禮節,使者致問名的辭令:“男方已敬受女方之命,將要算卦看看婚姻是否順利,敢請女方的姓氏?”女方接待人回答還是那么過分地客氣:“您有命令于我,況且我家女子只是給男方備數提供選擇的對象之一,我家主人不敢推辭。”女方又收下雁,告知女子姓氏。
即便是到了周文王這樣的身份,在對待婚姻禮節時也是非常重視,不敢有絲毫失禮之處,也是通過高貴而繁瑣的禮節,來體現對女方的尊重: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詩經·大雅·大明》
周文王不但是親自去接新娘,還在河上造起了一座浮橋。之所以付出那么多,還是為體現新娘的身份高貴。而作為一般人家,親迎中體現對女方的尊重,是送雁的環節:新郎到了老丈人家,不能直接把雁遞到老丈人手里,作為晚輩,新郎要把雁放在地上,以示對老丈人的尊重。
最后再回到那首《女曰雞鳴》,大概理解了一個待嫁女子對未婚夫為何反復催促。這前前后后算起來,男方至少要準備五只活雁,女方所在乎的,并不是男方送來多少錢的彩禮,而是這五只雁背后所代表的是否是一個知禮有德的君子。
金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