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炎炎烈日下,數不清的施工人員在渠道上忙碌著,一聲聲地呼喊,一次次的勞作,在某一刻,人群中突然爆發了巨大的聲響:通渠啦!只見帶著泥土的河水順著渠道而下,越來越快,越來越快,流過了每一位施工人員的身邊。這一刻,所有的辛苦與勞累,所有的奉獻與犧牲
炎炎烈日下,數不清的施工人員在渠道上忙碌著,一聲聲地呼喊,一次次的勞作,在某一刻,人群中突然爆發了巨大的聲響:通渠啦!
只見帶著泥土的河水順著渠道而下,越來越快 ,越來越快,流過了每一位施工人員的身邊。這一刻,所有的辛苦與勞累,所有的奉獻與犧牲都是值得的。而這,正是紅旗渠的修建過程。
圖1
紅旗渠修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克服了無數的艱辛困難,解決了數不清的難題,才與世人見面。
很多青年人可能不太熟悉紅旗渠這個名字,對這段歷史不甚了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以及在修建時被村民不理解,甚至差點夭折的故事。
紅旗渠修建的歷史原因
一些河南的小伙伴可能對紅旗渠不陌生,因為有一款香煙的名字就叫紅旗渠,我們的父輩可能都接觸過這個香煙品牌。
而紅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陽林州市,在晉,冀,豫地三省交界處,身處太行山脈,地理環境復雜,降水稀少,干旱現象十分嚴重,新中國成立以前,當地的基礎設施非常薄弱。
自有記錄以來,林州這個地方的農業生產活動就很脆弱,不僅農業用水稀少,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也無法得到保證,極度缺水。
古代封建社會里,當地的政府官員也帶頭修建了許多的水利設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當地的用水情況。
但是這些水利設施影響的范圍很小,不能在全市范圍內起到作用,再加上年久失修,在大旱之時無法發揮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高度關注林州市的用水問題,縣委組織了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水流勘測,并且制定了修建配套水利工程的計劃。
這些舉措起到了緩解用水緊迫的情況,缺水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和之前修建的水利設施一樣,這些都只能解燃眉之急,解決部分地區群眾的用水,無法照顧到全局。
時間到了1959年,林州又一次遭受到大范圍的干旱,之前修建的水利工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小型的水利工程在天災面前太過渺小。
面對這種情況,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心急如焚,他迫切地想要幫助到林縣的百姓群眾。為了真正解決這一難題,楊貴組織召開了一次全體會議,提出了修建一條渠道,引水入林。
修建干渠,紅旗渠正式確立
在會議上,楊貴對林州缺水的情況做出了詳細而又真摯的報告,全縣的黨員干部也都認識到溝通一條渠水的重要性,因此干勁很足,從上到下都支持修建渠道。
決議通過以后,楊貴要找到一條可以引水的河流,從那里開始挖渠。可是林州境內的幾條河流全部斷流,根本無法完成人們的期待,無奈下,楊貴只能將目光放在林州境外。
林州靠近太行山脈,水資源本身就不發達,周邊地區的地形大同小異,在大旱下隨時都有斷流的危險,因此,楊貴組織人手前往漳河調研,尋求解決辦法。
這次調研很緊急,楊貴對漳河充滿了希望。因為漳河的一條支流是流經林州的大小河流中唯一一條比較堅挺的,在大范圍干旱的情況下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好消息很快傳來,探測人員抵達山西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流域,這里是漳河的源頭,水流很大,水源充足,楊貴之前的猜測是正確的,漳河是一條可以通渠的河流。更妙的是這里的地勢正好比林州要高,挖通水渠的話會很方便。唯一的缺點就是此地距離林州較遠,中間的挖采可能會有困難。
一心干實事的楊貴收到消息以后,就在全縣組織了會議,調動大家的智慧,對這次引漳入林灌溉工程進行研究與說明。情況已經非常緊急,全縣的用水岌岌可危,在這樣的危機關頭,全縣上下的干部群眾達成了一致,統一了意見,決定將漳河作為引流的開端,修建一條貫通上下的水渠。
干部的思想工作已經做通,大致方案也確定下來,楊貴雷厲風行地開始了行動。他一邊向河南省委提交請示報告,讓省里知曉情況,同時希望省委能夠提供幫助,并且向山西省委進行協商。另一方面,楊貴還要向林州的百姓進行通報,讓他們了解政策,準備隨時發動群眾參與引水工程的修建。
省里很快就知曉了楊貴提出的建議,并且對這項政策一路綠燈,全程為工程保駕護航。在上報給國家部委審批之后,工程正式動工。在開工儀式上,楊貴親自將這項偉大的引水工程命名為“紅旗渠”。
這個響亮的名字是對時代的最好印證,飽含著人民群眾的濃濃期待,在楊貴的動員下,林州上下齊心,一起奔赴這個特殊的“戰場”。
開局不利,紅旗渠遇到難關
楊貴在工程開始后,立刻動員全縣的力量,在強大的組織號召下,第一批的施工人員奔赴太行山區,開始施工作業。這些工程人員并非專業工人,大部分只是普通的農民,從來沒有接觸過引水的工程。但是為了能夠引水成功,他們自備干糧,志愿加入工程建設的隊伍。
然而紅旗渠引水工程的建設開局不利,在開始后沒多久就遇到了挫折。第一個困難是當地惡劣的生態環境。
前文介紹過,林州地處太行山脈,山林密布,各種土石堆積,當時又沒有大型的機械,使用常規的挖掘手段根本無法進行作業,只能使用大當量的炸藥進行爆破,同時輔以人工挖掘的手段才可進行。
面對這種情況,楊貴也只能號召大家注意安全,并且提供更加完善的后勤保證,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楊貴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也沒有什么太好的方法。
勉強應對完這樣的困難之后,還沒等他歇一口氣,第二個困難很快就呈現在楊貴的面前,還是一種天災——三年自然災害的侵擾。
當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初期,新中國面臨著百年難得一遇的自然災害,全國范圍內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農業生產受到了很大的損害,糧食產量嚴重不足,連帶著經濟水平和財政儲備都要見底。這樣的實際困難就近在眼前,容不得楊貴思考其他。
其實楊貴一開始還是非常樂觀的,因為根據專家學者的判斷,兩頭同時動工的話,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夠順利通水。
楊貴聽信了這樣的樂觀發言,所以對于自身的糧食儲備以及基金儲備的缺少并沒有放在心上,覺得自己肯定可以在這些資源耗盡之前完成工程。然而工程開建后的局面還是遠遠超出了楊貴的估計。
林州政府第一批組織了將近四萬人上渠工作,按照計劃,后續只要投入很少的民力就能夠成功。然而,這四萬人擺在水渠的沿線,就像水花進入了大海一樣,完全看不到蹤影,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到這里,紅旗渠總指揮工程師吳祖太有話說。
吳祖太在現場勘探工作,接觸到了更多的實際情況,因此對施工存在的問題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吳祖太的敘述中,楊貴終于得到了第一手的情報。第一批的四萬人被按照籍貫分為上百個施工團隊,各自承包一段工程,相當于各自為戰,修渠現場人員混亂,沒有主要和突出部分,工程質量和進度全靠施工人員的自覺。
又因為這些人都是農民,缺乏專業素養,更沒有統一的指揮,有很多團隊的任務甚至出現了重疊,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由于事先估計錯誤,沒有深刻認識到紅旗渠工程的浩大,所以楊貴也沒想到竟然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為了彌補錯誤,楊貴給參與行動的百姓們進行了具體的任務劃分,耐心地向他們說明各自的任務與方向,表明重要程度,同時為了保證工程質量,還對任務區域進行了更為細致地劃分,安排具體的負責人,各個區域統一指揮,這樣的混亂才慢慢解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施工區域的混亂剛消除沒幾天,新的問題再次出現,這次造成的影響有些大,百姓直接找上門來向楊貴告狀,原因也很簡單,施工影響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根據村民的反應,施工隊由于缺乏技術人員的指導,居然漫山放炮,不僅危險極大,還損害了當地居民的利益。
同時,還是缺乏技術人員的原因,一些施工隊挖錯了渠線,炸壞了渠底,不得不重新整改,浪費大量時間精力不說,還破壞了耕地,影響了當地村民的正常生產活動。
這樣的告狀非常明確,情況也很屬實,大多集中在山西段的區域,當地的村民意見很大,要求楊貴給出一個說法。
面對村民們接連不斷地告狀,技術人員短缺的林州也沒有更多的辦法,楊貴只能一邊安撫群眾,一邊尋找更好的辦法。在反復思量之后,楊貴和全體干部認識到意識到修建紅旗渠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項工程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人力物力,他們及時的轉變了思維,對情況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因此,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同時不打擾沿途百姓的生活,林州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但是工程有緩急輕重,有的部分對整條水渠十分重要,需要立刻完成。
于是,楊貴決定集中力量先完成山西段的修建,完成那一段異地的水渠,之后再慢慢解決林州境內的水渠挖掘工作。
十年奮戰,紅旗渠全面竣工
楊貴清晰地認識到了面對局面的困難,做出了正確的應對,卻沒有辦法解決現實條件的不足。
技術人員太過稀缺,物資和設備也很匱乏,山西段的修建足足花了8個月的時間,很多的人力物力都被消耗在了這段工程。在施工階段,開始出現一些唱反調的人,一些人開始唱衰紅旗渠工程,各種反對的聲音蔓延開來。
恰逢此時自然災害更加嚴重,中央為了穩定,在全國范圍內下令禁止基礎建設項目的修建,騰出精力用來恢復生產,讓百姓進行生產自救。
這個消息傳來,反對紅旗渠工程的聲音一下子多了起來,不少人開始不斷地向楊貴提出意見,懷疑工程的正確性,施工開始停滯,不少施工地域直接前功盡棄。
楊貴此時也在著急上火,此時剛好是二期工程剛剛開始的時間,不少的物資都已經開始被使用,箭到弦上不得不發,楊貴必須馬上做出抉擇。那些指責政府的村民沒有考慮那么多,他們只見到了生活艱難,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修建水渠,完全是勞民傷財,不顧百姓死活。
這樣的指責楊貴全部接受,但是他思考問題更加全面,也明白百姓的顧慮,但是從大局方面,楊貴深刻地知道修渠一刻也不能耽擱,必須一鼓作氣,拿下紅旗渠。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又要考慮方式方法,既要顧及到中央的指示,也要打消那些提出反對意見的少數群眾的顧慮。
為了達成修建紅旗渠的目標,楊貴對修渠的條件進行了冷靜的考慮。三年自然災害是很嚴重,全國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林州也不例外。
但是林州之前幾年的時間里,存下了不少的糧食,當時縣里有糧,只有物資方面短缺一些,群眾雖然生活困難,但還是可以克服困難,保障基本的民生生活。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楊貴有繼續工程的底氣。而且從另外一個方面,楊貴清楚地知道普通百姓對疏通水渠有多么的渴望,知道大部分群眾都愿意繼續修渠,只不過被一些人影響到了,只要打消人們的疑慮,工程就會繼續下去。
楊貴做出這個判斷的緣由是他在多次到施工現場的見聞,是所到之處百姓高漲的勞動積極性,民心可用!
從楊貴自己的角度來說,他也想將這條渠修完。在林州為政多年,他對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他一直想要改變當地百姓缺水的命運,想要做出一些有益于百姓的事跡。
在結合了現實條件之后,也為了這樣的理想,楊貴也要試一試,他下定決心繼續修水渠,不停止工程進度。
隨后,楊貴為了打消群眾的顧慮,用實際的數字以及情真意切的感情呼喚起百姓們繼續施工的動力,下達了繼續修建水渠的命令。
同時和上級政府征得了同意,并且還請求了一定的幫助,紅旗渠的挖掘沒有停止。在楊貴的強大魄力下,全縣反對的聲音瞬間消失,大家都鼓足干勁,加足馬力修渠。
當然,中央的指示也不能不遵守,當然不能夠頂風作案,于是楊貴在思考之后制定了一個非常具有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
他首先命令整個工程不進行大范圍的施工,只保留各個關鍵地段的進程,安排絕大多數的群眾回家進行生產自救,留下了一只精干的小分隊執行接下來的攻關任務,解決咽喉工程,完美的達成了既定目標。
紅旗渠精神永遠弘揚
經歷了十年的風風雨雨,紅旗渠的大小干渠以及配套設施終于完工,交付使用,紅旗渠正式建成。紅旗渠最終修建成功靠的是林縣百姓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個被譽為中國奇跡的偉大工程,象征著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永不屈服的頑強信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與真實寫照。
在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楷模,出現了數不清的感人事跡,在這種艱苦磨礪中,紅旗渠精神表現出無限的光芒。在這樣一個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過程中,必然需要花費巨量的努力,大量的心血,需要政府和人民同心協力,共同奔赴這一曠日持久的戰場。
在工程投入初期,大量的人力物力被加入進工程實施中,政府方面也投入了巨額的財政資金,做出了海量的調配指揮工作。
但是那個時期整個中國都是百廢俱興的狀態,政府財政并沒有多少余錢,各項支出又很多,自然災害近在眼前,政府方面所能給予的支持已經是很少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雄的林縣兒女沒有叫苦叫累,他們積極的自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減少政府方面的支出,水渠沿線的百姓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加入修渠的行列,不要求工資,不要求管飯,他們自帶工具,自帶口糧,聽從黨和政府的指揮,為修渠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因為物資短缺,各種修建水渠必備的物品都非常缺乏,林縣兒女們在使用這些物資時非常節約,用很少的物資儲備完成了巨量的工作任務。
同時為了開源,楊貴還專門組織了勞動管理組,派出一部分人員外出進行承包工程,用人力資源換取酬勞,以此支持修渠的部分費用,保證紅旗渠的順利進行。
除了這些,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也涌現出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在招募施工人手的時候,有一位年僅13歲的少年要求加入隊伍,這樣的年紀和體格在民工隊伍里格外引人注目。
楊貴不放心這件事,親自趕到對方家中,勸他不要去參加勞動。可是對方母親的態度卻很堅決,一定要讓兒子進入修渠隊伍。
在深入交談之后,楊貴了解到這名少年的父親就在修渠的時候不幸犧牲了,只留下孤兒寡母,楊貴當然不會讓烈士家屬再陷入險地,一直不肯點頭同意。
后來少年母親說看到紅旗渠的修建時他父親的遺愿,在這樣的強烈懇求下,楊貴終于同意了少年到工地修渠,在場的工人們也都心生感嘆。
另一則事跡則是關于紅旗渠項目的總工程師吳祖太。吳祖太是一名本科大學生,他明明有著光明的未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為了家鄉的發展,他還是毅然決然的留了下來,和大家一起修紅旗渠。
當時全縣的設備以及技術人員都很短缺,吳祖太一個人身兼數任,經常要做許多的工作,為了完成任務,他甚至幾次拖延了自己的婚期。
為了獲得最新的情報,吳祖太經常深入一線,勘測具體的環境。
在一次勘測隧道的時候,吳祖太發現隧道口突然出現了裂縫,而現場正在施工,情況有些危險,但是為了探明裂縫產生的原因,吳祖太留在了隧道中。沒想到的是,隧道突然發生了坍塌,吳祖太不幸遇難,年僅27歲。
諸如此類的事跡還有很多,無數的英雄兒女為了家鄉的建設貢獻力量,在這些數不清的無名英雄的無私奉獻下,紅旗渠才能修建完成。
在當年的環境和條件下,紅旗渠的修建完成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是一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在中國人民的手中,這樣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落在了實處,化為了現實。
紅旗渠的竣工成功解決了民眾的用水問題,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環境,為之后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孕育而出的紅旗渠精神更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勵著人們戰勝苦難,勇敢向前,至今仍然沒有褪色,還在發揮著影響。
紅旗渠精神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在我們的基因記憶中。
我們要永遠銘記這種精神,以紅旗渠精神激勵自己,不斷地拼搏奮斗,不再懼怕困難,迎難而上,不懈奮斗,書寫人生的華彩篇章。
丁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