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家合照根據研究顯示,現在生育二胎、三胎的主力軍,仍然是70后、80后,90后的生育率一直比較低。但是在廣西河池市寶保安鄉的一對90后夫妻,已經生下了第十個孩子。一聽這個數字,讓人差點以為回到了建國初期。一般生育10個孩子這種情況,在建國初
一家合照
根據研究顯示,現在生育二胎、三胎的主力軍,仍然是70后、80后,90后的生育率一直比較低。
但是在廣西河池市寶保安鄉的一對90后夫妻,已經生下了第十個孩子。一聽這個數字,讓人差點以為回到了建國初期。
一般生育10個孩子這種情況,在建國初期才會發生。那時候國家號召多生孩子,也沒有什么節育手段,才會生那么多孩子
這對90后夫妻又怎么會生10個孩子?難道是家庭條件十分優越?完全負擔得起孩子的生活費?但事實卻是截然相反的。
生育十個孩子
這對夫妻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因為生育這么多孩子,而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小韋的意識里,一直覺得孩子多些好,代表著多子多福,所以覺得生十個孩子,沒有任何問題。
在小韋四年級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而母親只是一個農家婦女,甚至都沒怎么出過遠門,家里的重擔就落到了小韋身上。
母子二人只能靠種地的微薄收入,來解決溫飽。這樣的家庭環境,再加上小韋的學習成績并不是很好,所以他便早早地就輟學了。
大部分人的16歲還在父母的庇護下上學,但只有16歲的小韋,卻在同村好友的組織下,一起去廣東打工。
來到大城市的小韋,由于沒有學歷、年紀又小,只能到工廠或者工地上做一些零活,收入也只能夠填飽肚子。
上天是公平的,雖然給了小韋苦難的身世,但是卻給了他無比真摯的愛情。
在一次聚會上,他認識了比他大一歲的同鄉小蒙。小蒙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與小韋可謂是同病相憐。
兩人一見鐘情、情投意合。小蒙一點也不嫌棄小韋貧窮的家境,義無反顧地嫁給了一事無成的小韋。
但是他們兩結婚的時候,年紀都還太小,根本領不了結婚證。但這也阻止不了,兩人想要結婚的念頭。
即使領不了結婚證,二人還是在小韋的農村老家舉行婚禮,宴請雙方的親朋好友。
在很多偏遠的農村山區,有沒有結婚證好像也不是很重要,只要得到雙方的父母認可就算是正式夫妻。
婚后小兩口也很恩愛,沒多久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就出生了。初次為人父母,夫妻倆很是喜悅。
第一個孩子出生后沒多久,妻子又懷上了第二個孩子、第三個孩子、第四個孩子等等。
由于孩子太多,妻子小蒙只能留在家里養孩子,而小韋則繼續前往廣東打工,養活妻兒。
2020年當記者發現這對夫妻的時候,他們已經生了九個孩子,還有第十個即將出生。
當記者問道丈夫小韋為什么要生這么多孩子的時候,其理由也是令人瞠目結舌。
小韋很坦然地說:
“我不知道怎么節育,也不太會用避孕套。而且聽說去結扎的話,對身體也不好。我老婆也不讓我去結扎,怕會影響工作,現在我們一家十來口就靠我上班養活。”
聽到這樣的理由,讓人懷疑這個丈夫是從古代穿越回來的。一個現代社會的90后,竟然不知道如何避孕,恐怕沒幾個人會相信。
雖然在采訪的最后,丈夫小韋表示,肚子里的孩子將會是他們最后一個孩子,等這個孩子出生后,他就會結扎。
今年他們的第十個孩子都已經會走路了,他們確實也沒有再繼續生下去,應該是真的覺得十個孩子夠了。
一直不避孕,妻子就只能一直生孩子。從采訪視頻中可以看出,妻子一點也不像30出頭的女子。
多次生育,產后護理又不到位,讓妻子小蒙顯得異常憔悴和衰老,看起來像同齡人的長輩。
他們生育的9個孩子,有四個都是在家里自己生的,由小韋的母親為小蒙接生。
當地的村醫都建議小蒙去正規婦產醫院生孩子,當時他們都不當回事,畢竟已經生了幾個孩子,身體沒有任何問題。
都說女人生孩子,相當于進一次鬼門關。即使現代醫學那么發達,還是會看到因為生孩子而喪命的母親。
不得不說,妻子小蒙的命也是真的大,生孩子竟然不去醫院,都還能安全脫險,這相當于走了九次鬼門關。
早些年國家還在執行計劃生育的政策,這對小夫妻由于超生的問題,根本不敢去做產檢。幸運的是,孩子們都沒有健康問題。
后來由于不到醫院生孩子,不太好辦戶口。他們才不得不到當地的醫院進行生產,生產環境也好很多,小蒙的性命也有了保障。
等到2016年,國家正式開放二胎,他們更加無所顧忌地生孩子。之前還怕會被罰款,現在不僅不會罰款,還會給予救助。
2019年,小韋的母親因病去世了,家里那么的孩子只能由小蒙一個人撫養,可想而知小蒙是有多疲憊。
孩子的現狀
相對于他們為什么生這么多孩子,其實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生活、教育能否得到保障。
在采訪里,丈夫小韋則是信心滿滿,表示自己的工資,夠養活妻子和十個孩子。
看到小韋那么自信,看來他一個月能賺不少錢,但轉念一想,小韋沒有什么文化,只能干體力活,又能賺多少錢。
按照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來計算,那么十個孩子的花銷,每個月至少得好幾萬。
而丈夫小韋,每個月只能賺五六千,算下日薪200。這樣的薪水,即使他信心十足,但很顯然并不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教育。
但仔細一想,他們生活在深山中,除了一日三餐,確實也沒有額外的生活花銷。
但除此之外呢?難道生孩子只要給他吃飽飯就可以了嗎?在今天這個社會,顯然不是讓孩子吃飽飯就可以的。
采訪視頻里顯示的孩子的生活環境,不由得讓人心疼。
2020年的時候,他們一家人住的還是木板房,四處漏風,年幼的孩子就在臟地上亂爬。
那木板房看起來,好像隨時要坍塌一樣。一場稍大的暴風雨,就可以將這個所謂的家,連根拔起。
當地有扶貧房可以居住,但這不可能是免費居住的。需要繳納一萬塊錢,才可以搬入新房子。
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已經是對貧苦戶的照顧了,一萬塊連磚瓦的錢都不夠。
可他們夫妻倆還是拿不出這一萬塊錢,只能繼續居住在那搖搖欲墜、四處漏風的木板房。
看著在破舊木板房里的孩子,大一點的在玩泥巴,小一點的則在地上爬,甚至連鞋子也沒穿,全是泥巴。
孩子們的臉上也都是臟兮兮的,衣服也都很破舊。不要說良好的生活環境,就連最基本的干凈衛生都做不到。
一個母親照顧全部孩子,可想而知是沒有那么多精力,去照看好每一個,只能讓他們自己在地上玩耍。
已經出生的九個孩子,最大的12歲,最小的還在懷里抱著。其中有六個都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
所幸,這六個在上學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上小學、幼兒園。都處于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花銷并不大。
還有三個沒上學的孩子,在家都是由妻子小蒙撫養。所以丈夫小韋堅信自己200的日薪,可以養活全家。
但隨著孩子長大,要上初中、高中、大學。十個孩子的開銷,就不可能是小韋日薪200,所能承擔的。
小韋的大女兒學習成績很好,每次都會考班級的前幾名,小韋很開心,表示只要孩子們愿意學習,他一定會支持。
小韋在大城市打工的時候,深深地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他希望孩子們可以成為出入寫字樓的白領,而不是和他一樣只能在工地干活。
丈夫小韋對這金錢倒是沒有很大的壓力,很淡定地說:
“我可以慢慢賺錢,供他們以后讀書,實在不夠還可以貸款啊,只要他們好好學習,我一定會想辦法讓他們繼續上學。”
不得不說,小韋倒是看得很開,也沒有想得太多。這到也是,如果他在經濟想得比較多,比較長遠,那也就不會生第10個孩子了。
雖然小韋很是盲目自信,但孩子的生活條件,著實讓廣大網友心疼一番。
不少熱心網友提出可以幫助他們家庭,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甚至有網友表示自己可以撫養其中一個孩子。
但這些幫助,都被丈夫小韋拒絕了。大家就像不理解他為什么生這么多孩子一樣,不能理解他為什么拒絕好心人的幫助。
原來小韋現在的父母,并不是他的親生父母。他的親生父母生了五個孩子,由于孩子太多,經濟條件又差,就把小韋送給了養父母。
小韋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抱養的,養父也在他十一歲的時候去世了。從小就缺少父愛,使他覺得父愛很重要。
雖然養父母對小韋很好,但是在小韋的內心,還是渴望親生父母的愛,他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選擇將自己拋棄。
在年幼的時候,得知自己被親生父母送走,對小韋幼小的心靈有很大的傷害。
所以不管怎么樣的困難,他都絕不會把孩子送人。他自己深知那種痛苦,絕不讓孩子再去體會這樣的痛。
不管對方是什么大富大貴的人家,他都不會把孩子送人。他堅信靠自己的能力可以養活這些孩子。
這一點,我還是很佩服小韋的,可以做到不拋棄任何一個孩子。在他的身上還是可以看到責任和擔當。
由于這期視頻的爆火,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當地政府特地安排相關人員,進行上門訪問。
夫妻兩對政府人員的到來,十分驚喜,能夠得到國家的幫助,對他們的生活將有極大的改善。
政府相關人員,對他們家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將這個情況向上級匯報,多方證實他們確實是屬于貧苦戶。
國家的政策對他們一家還是十分有利,給他們每個人每個月350的補助。他們一家十二口人,每個月可以領到近四千元補助。
小韋每個月也會去打工,雖說只有日薪200,但是再加上政府給的補助,日常的生活還是能夠保障的。
廣大熱心網友對孩子的生活,也很關注。他們通過網絡渠道,多次給他們捐款、捐物資。
看到孩子們穿上新的衣服、吃上干凈的食物,網友們的擔心也得到了稍稍的緩解。
在2021年的時候,他們一家也終于離開了生活十幾年的木板房,搬到了政府修建的扶貧房。
新房子是新建的瓦房,他們一家再也不擔心刮風下雨的時候,房子會被漏雨,每日都可以睡個踏實覺。
一家人在新房子里吃飯,孩子們的穿著明顯比去年要好很多,而且也很干凈。
當地政府不僅僅是給予金錢補助、修建房子,還讓他們學會怎么自己賺錢。
當地的合作社,還教他們養了3頭牛5頭羊。每一年都可以有將近4000元的分紅。
當再次采訪他們夫妻時,兩個人的眼神也不像以前那樣茫然,而是充滿了對生活的希望。
網評
不管網友對夫妻兩的做法是持支持態度,還是批評態度,但孩子都是無辜的,他們都應該擁有快樂的童年。
其實在偏遠的山區。一家生好多孩子的情況也比較普遍。可能沒有十個這么夸張,但是也是好幾個孩子。
但是在大城市,則是完全相反。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生育率則是越低。
存著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思想的問題,大部分山區的人只會覺得多子多福,而大城市的人則更追求質量。
如今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太高,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得為他負責,而不僅僅是一日三餐這么簡單。
李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