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者按:我們中國是有文化的,我們的文化無處不在,還有好多埋藏在地下呢!海昏侯墓主槨室發掘20天,每隔幾天就刷新一個紀錄,這不,又挖出了一個青銅整流器...還有,邯鄲涉縣又挖出了一塊碑,上面的字是宋朝最有文化的皇帝趙佶寫的...今日熱點:【考
編者按:
我們中國是有文化的,我們的文化無處不在,還有好多埋藏在地下呢!海昏侯墓主槨室發掘20天,每隔幾天就刷新一個紀錄,這不,又挖出了一個青銅整流器...
還有,邯鄲涉縣又挖出了一塊碑,上面的字是宋朝最有文化的皇帝趙佶寫的...
今日熱點:
【考古發現】邯鄲涉縣出土罕見北宋古碑極具史料和書法價
名人物品拍賣惹爭議:屠呦呦錢鐘書書信均曾撤
【歷史文化】專家挑刺:《羋月傳》“穿”對了嗎?
【考古發現】海昏侯墓出土蒸餾器 中國白酒歷史或提早千年?
【考古發現】寧波發現唐宋時期越窯作坊遺跡為青瓷申遺提供材料
邯鄲涉縣出土罕見北宋古碑
極具史料和書法價
日前,涉縣文物局在該縣涉城鎮汽車五隊家屬院發掘出土了北宋大觀圣作之碑。據悉,北宋大觀圣作之碑存世稀少,極具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
古碑的發現者系涉縣退休老干部馬乃廷。他介紹說,“我是翻閱《邯鄲地區文物普查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大觀圣作之碑的位置,于是與當地文物局聯系,進行挖掘。”
從挖出的碑看,是一通三截碑,中間原來由鑄鐵圓柱鑿洞連接。目前,三截碑找著兩截,剩下一截,不知所蹤。現存的兩件殘碑后來用水泥粘接,移立在媧皇宮北齊石刻陳列館廣場。碑身凈高3.4米,因中間缺了一截,所以比史料記載的4.1米少了0.7米,寬1.52米,厚0.32米。
據馬乃廷介紹,碑額“大觀圣作之碑”六字系當時的太師蔡京所題,碑文由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
據悉,碑文內容為當時宋徽宗頒發的取士詔旨《八行八刑》,實際上是由當時至高無上的皇權頒布的封建教育方針和校規,是研究北宋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重要史料。
據資料顯示,河北境內,石家莊市趙縣縣城原趙州文廟內現存一通“大觀圣作之碑”,刻于北宋大觀二年,內容為北宋徽宗推行的“三舍法”和“八行取士”學校生員考試提拔制度,碑文為徽宗所撰,由書學博士李時雍仿宋徽宗的“瘦金體”摹寫,碑額由蔡京題寫,該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省趙縣大觀圣作之碑
碑額 “大觀圣作之碑”為權相蔡京題寫
名人物品拍賣惹爭議:
屠呦呦錢鐘書書信均曾撤
吳祖光之子吳歡出示的行將上拍的《清明前后》一書
近日,著名學者、戲劇家吳祖光贈北京戲校書籍出現在秋拍圖錄上,其家人強烈不滿。校方則稱,該書應該是已經從學校流出,正考慮報案。名人物品具有較高價值,常被拍賣行青睞,但可能會有歸屬權的爭議,也可能涉及著作權、隱私權等問題,常引發其家人反對甚至惹上官司。當然,也有例外。
吳祖光贈北京戲校書籍將上拍家人不滿
據《北京日報》報道,近日,吳祖光之子、作家吳歡發現,茅盾贈與其父親的圖書《清明前后》出現在北京傳是國際拍賣公司的秋拍圖錄上,估價1-2萬元。這本書正是當年吳祖光捐給北京戲曲學校(即如今的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圖書中的一件。
吳祖光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戲劇家。其女兒、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霜稱,這批書在1998年底捐贈,總數約三四千冊,主要是戲曲方面。促成將這批書捐贈的重要原因是時任校長、荀派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積極要求接收。
學校曾給吳家回贈了一份捐書目錄。通過這份名錄,吳霜確認此次上拍的《清明前后》,確系出自父親所捐書目。吳霜稱,書的封皮上有茅盾親筆題寫的“祖光兄惠正”字樣。據了解,《清明前后》創作于1945年夏天,是茅盾一生中創作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劇本。
但如今在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圖書館留存的當年贈書目錄里,已經沒有了這本書。“如今的目錄里登記的贈書都還在館內,只能證明,《清明前后》一書早在2005年前后就已經從學校流出去了。”院長劉侗回應稱,當年經手人非常多,一時難以查明。學院已經開始往前排查可能接觸到這批書的人,正考慮向派出所報案。
傳是相關負責人表示并不知情,將如期上拍。資深拍賣研究學者季濤認為,“整件事情與拍賣行關聯不大,主要是學校管理不善,把公共資產給弄丟了,應該報案處理,學校要追究管理者責任。”
吳華、吳霜則對整件事情頗為不滿。“如果是這樣,我捐給你干什么?”
掛在孔夫子網的屠呦呦親筆信,其中一封拍到4萬多元
屠呦呦書信拍賣遭家人反對賣家后撤拍
三,手稿所有權即便已經轉移,寫作者仍享有著作權;其四,書信等手稿的內容很可能涉及名人隱私,公開拍賣難免引發其家人不滿。
來看歸屬權的爭議。2012年,由周作人撰書、魯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手稿,以唐弢生前舊藏的名義上拍嘉德春拍。盡管周作人之孫周吉宜提出這份手稿系“文革”時抄走至今未歸還,要求停止拍賣、返還手稿,最終手稿依然以184萬元成交。這屬于。
再看一下真假的爭議。2012年秋拍上,梁啟超后人以“物件根本不是梁任公的舊物”為由,試圖阻止匡時上拍“南長街54號藏梁氏重要檔案”,結局是不僅拍品盡數成交,總成交價也達到6709萬元。
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書信公開拍賣就曾引發“是否侵犯著作權和隱私權”的熱議。今年9月6日開始,屠呦呦的3封書信在孔夫子舊書網上被拍賣,起拍價10元。3天競價后,價格最高的一封信以41500元被拍出,三封信總共拍出8萬多元。
這三封信是屠呦呦寫給著名藥理學家宋振玉的,抬頭處冠有“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大紅字,內容主要是談論有關青蒿素的研究等工作問題。
屠呦呦家人在接受采訪時稱,不同意屠呦呦的書信被炒作拍賣,但因忙于各種事務,無暇顧及書信被拍賣一事。屠呦呦后來表示,因為報紙上圖片較小看不清楚書信上的字跡,暫時不能確認是否是自己的親筆書信,但不同意公開售賣行為。
10月11日,三封書信的賣家表示決定撤拍。他說:“我覺得這三封信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還是有收藏的必要的,如果屠呦呦老師想把信要回去,我就立刻歸還,也可以捐贈給相關的機構進行保管或者研究。”
孔夫子舊書網工作人員表示,已將書信撤拍,并退還買賣雙方交易傭金。
有律師表示,拍賣名人信件要征得所有權人和著作權人兩方的同意。
錢鐘書書信手稿影印頁
錢鐘書書信拍賣楊絳打官司告贏拍賣行
屠呦呦信件拍賣事件最后算是和平解決,但不少名人手跡拍賣是惹上官司的。其中最受人矚目的,莫過于2013年錢鐘書書信手稿拍賣案了。
2013年5月,中貿圣佳公司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將舉行包括錢鐘書、楊絳、錢瑗書信及手稿等110件作品專場拍賣會。66封錢鐘書書信和《也是集》手稿,12封夫人楊絳的書信和《干校六記》手稿,6封女兒錢瑗的書信將集中拍賣。
錢鐘書的這些書信都是與香港《廣角鏡》雜志社總編輯李國強的書信往來。楊絳得知消息后公開發表聲明反對書信被拍賣,并隨后向二中院提出訴前申請,要求責令對方停止拍賣。
2013年6月,北京二中院作出禁止中貿圣佳實施侵權行為裁定,中貿圣佳公司隨即發表停拍聲明。楊絳繼續起訴至二中院,請求法院判令中貿圣佳公司和李國強停止侵權行為,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并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15萬元以及合理費用5000元。
2014年4月,經過二審后,此案最終塵埃落定。法院維持一審判決,即兩被告停止侵權行為,共同向楊絳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10萬元。
季羨林遺物拍賣家人稱希望有更好歸宿
但也并非所有名人物品拍賣都遭到家人反對。國學大師季羨林的遺物拍賣就是其兒子季承主導的。據《法制晚報》報道,2011年11月,季羨林逝世不到3年,遺物卻登上拍賣場,其中還包括曾轟動一時的季羨林故居被盜案中被追回的遺物。消息一出即引發網友熱議,甚至有網友斥責季羨林后人太敗家。
“季羨林先生藏書專場”拍賣會匯集了季羨林先生舊藏中文古籍165種,其中20余部明刻本,如陶潛撰《陶淵明集十卷》明嘉靖乙巳年刻本、韓愈撰《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明東吳徐氏東雅堂刻本等,都屬于名品級別。季承將拍賣事宜全權交由律師處理。
“北大教師宿舍在原主人去世后都要把鑰匙收回,要是那樣這些書真的沒有地方存放了。”季承說,做出拍賣選擇不是他一個人,家里人都覺得這么做比較妥當,“拍賣是希望它們能有個更好的歸宿”。季承還表示,這些書最后拍賣所得不排除設立一個季羨林獎金的可能。
代理律師透露,“雖然這些書價值也高,但更珍貴的遺物和藏書已經在北大圖書館的地下室存放著了。”
專家挑刺:
《羋月傳》“穿”對了嗎?
古裝劇《羋月傳》開播不久,劇中人物服飾華美、巍峨高冠,走馬燈般亮相。由于該劇是根據秦宣太后歷史改編而成,不屬于架空歷史,難免被眼尖的觀眾挑出刺兒來。昨日,南京服飾史學者、金陵老年大學文史系教師黃強對揚子晚報記者表示,該劇服裝造型與戰國末期至秦朝的裝扮頗有出入,甚至犯了不少張冠李戴的常識錯誤。
錯誤1
趙文瑄的冕冠垂旒搞錯啦
周代盛行冕服制度,冕服中的冕冠,就是君王頭上戴的有護板的冠。冕服制度,周代已具備規模。冕冠上的垂旒數由冕的種類與戴冕者身份來確定,有三旒、五旒、七旒、九旒與十二旒等。袞冕十二旒,每旒十二顆玉,以五彩玉為之,用玉二百八十八顆(前后兩面);鷩冕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顆;毳冕七旒,用玉一百六十八顆;絺冕五旒,用玉一百二十顆;玄冕三旒,用玉七十二顆。戴十二旒者為帝王,諸侯、卿大夫、大夫,只能九旒、七旒、五旒。垂旒的數量與身份是對應的,垂旒多的,說明官位大,品級高;垂旒少的,官小品低。因此不管官員認識不認識,通過冠冕的垂旒,就可以看出官位高低,對于從事服務、保衛工作的侍從來說,尤其重要。一眼就辨別出大官、小官,引導時很方便,享受不同等級服務時,也不會出錯。在黃強看來,《羋月傳》中,趙文瑄飾演的楚威王戴冕冠,但是垂旒不對。君王垂旒前后各12,每旒12顆玉。“我數了一下是11垂旒,而且旒珠不是玉,遠遠不止12顆,是三十幾顆。歷史上沒有這樣的垂旒。”
錯誤2
冕服少了“十二章紋”
上古時期冕服上繡有十二章紋。周代冕服多為玄衣、纁裳,上衣顏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黃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統,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十二章紋的色彩,根據典籍,山龍純青色,華蟲純黃色,宗彝為黑色,藻為白色,火為紅色,粉米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黃色,因此有白、青、黃、赤、黑五色,繡之于衣,就是五彩。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場合下,穿十二章紋的冕服。依照禮節的輕重,冕服及其章紋有所遞減。王公貴胄,文武百官的禮服(冕服)及其章紋也依次遞減。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紋由華蟲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但《羋月傳》中,沒見到十二章紋。沒有十二章紋的服飾,就不符合冕服制度。
錯誤3
戰國妃嬪不流行“高髻”
黃強說,西周戰國至秦漢時期,皇后、嬪妃有相應的服飾,及冠飾、發髻。《羋月傳》在冠飾加上了很多金飾品、珠翠,這不符合時代特點。“戰國至秦代的女性發髻,高髻并不普遍,高大、巍峨的發髻始于漢代末年,魏晉時期則趨向鼎盛,而且創新了更為高大的發髻,比如說飛天髻、隨云髻等。有的發髻高約一尺。”比如盤桓髻形制為梳綰時將發掠至頭頂,合為一束,盤旋成髻,遠望如層層疊云。始于漢代,盛行于六朝,沿襲至隋唐。逥心髻形制為發盤旋于頂,呈高聳狀。郁蔥髻,形制推測為發成蓬松裝,如樹木郁郁蔥蔥狀。黃強表示,《羋月傳》將魏晉時期的高發髻移植過來不妥。商代的女性發髻特點是總發于頂,腦后垂辮,至春秋戰國、秦代,大致沿襲,雖有變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是椎髻(注意不是高髻),即在腦袋后面多出一塊髻。秦代以降至漢代,則流行墮馬髻。完全沒有魏晉時期借助木頭、假發套制造出來的非常高大的發髻(高髻)。
此外,珠翠、點翠等工藝,大致在宋代才有,宋代皇后有鳳冠,明清更盛。戰國至秦漢時期,皇后、嬪妃的冠飾沒有那么復雜。
海昏侯墓追蹤報道之:
出土蒸餾器
中國白酒歷史或提早千年?
青銅蒸餾器
近日,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備受關注,接連而至的考古新發現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眼球。最近,文物考古專家在央視新聞中表示,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件蒸餾器,若此蒸餾器用于蒸餾白酒,那么,中國白酒的歷史或可提早千年。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副組長張仲立在新聞中說:“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是個新發現,在以往的(考古)發現里面,能夠作為蒸餾器發現的,很少。原來有過幾批,比這個小,沒有這么復雜。”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則表示,這件出土的蒸餾器可能會懷疑它與蒸餾花露水、煉丹有關,但由于其出土于墓葬酒庫中,所以懷疑它與酒的生產有關。
這一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傳開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于賡哲隨即轉發并評論說:“白酒有無出現,不見得非要和蒸餾器設備掛鉤,還要結合文獻。漢代蒸餾器以前也發現過,但是應該與白酒無關,是采仙露的工具。”
中國白酒源自何時?
蒸餾酒是指利用蒸餾工藝制取含酒精量較高的飲用酒,今稱白酒,俗稱燒酒。關于蒸餾酒技術是自創還是傳入,蒸餾酒在中國起于何時,學界至今尚無共識。根據史料,以往學者先后提出過元代說、宋代(含金代)說、唐代說、東漢說四種觀點,各家觀點都有一定的文獻依據以及出土文物的佐證。
1995年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周嘉華研究員發表文章對上述四種觀點進行了認真的考辨和分析,他的看法是,“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較有說服力,但是這并不排除在元代以前,中國部分的少數人,特別是制藥者已掌握運用蒸餾技術來制取蒸餾酒,而這種蒸餾酒只是少量制備,沒有形成社會性的規模生產。”
周嘉華研究員的專業領域是化學史,對釀造化學以及中國酒的歷史頗有研究。
以東漢說為例,從史料上看,《后漢書·房術列傳》以及煉丹家葛洪的著作《神仙傳》、《抱樸子》中都有相關敘述,然而,這幾種文獻記載的多是東方幻術,即使是談及飲酒,也是比較寬泛的概念,至于所述酒的制作工藝如何,究竟是什么酒,都沒有準確的描述,缺乏說服力。
支持此說的,還有一實物證據,即四川新都、彭縣先后出土的東漢畫像磚。畫像磚上有生產圖像,有學者將其解釋為釀造蒸餾酒的生產圖像。對此,周嘉華以為,畫像磚上所繪制的生產器具以及呈現的生產圖景與實際蒸餾酒所需要的技術以及設備存在差異,比如“看不見凝聚蒸氣的圓盤,更看不見將酒液收集后引入小口罐的裝置。這是又一個很關鍵的設備,不應該被遺忘”。總之,這幅畫并不足以證明東漢已有蒸餾酒。
四川新都出土的東漢“釀酒”畫像磚
中國古代整流器
寧波發現唐宋時期越窯作坊遺跡
為青瓷申遺提供材料
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在對寧波慈溪越窯荷花芯窯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過程中,首次發現唐宋時期越窯作坊遺跡。這一發現為青瓷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大量翔實的野外材料。
據悉,上林湖越窯窯址被譽為我國最大的“露天青瓷博物館”,是國內外陶瓷學界公認的“母親窯”。其中,荷花芯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為數不多的岸上考古點,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在唐朝曾盛極一時。
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考古部門對越窯荷花芯窯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發現了多處制瓷作坊遺跡,并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唐、五代、北宋時期青瓷標本。
“唐代地層,出土的產品質量較高,少數盞、盤類器物內腹,都刻有四葉對稱的荷葉紋;而五代地層,少量器物胎釉質量極佳,胎質極細膩,釉色天青,釉面瑩潤,屬于秘色瓷類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建明說。
相比之下,北宋時期出土的器物組合較為簡單,質量普遍較差,從地層清理來看,匣缽數量很少。
鄭建明表示,較為完整的地層序列的發現,是這次荷花芯窯址考古的新發現。“在此前唐代、北宋遺跡的基礎上新發現了五代的地層,可以將之前多個時代聯系起來,幫助越窯建立更詳細的編年。”
“此次發現揭示了唐宋時期越窯的窯場布局、制作工藝流程等重要信息,為青瓷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建設越窯考古遺址公園提供了大量翔實的野外材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明說。
故宮藏越窯青釉瓜棱執壺(資料圖)
年代:宋
尺寸:高23cm,口徑12.5cm,足徑9.1cm。
執壺撇口,直頸,四瓣瓜棱形橢圓腹,一側置彎曲的長流,另一側置曲柄,流與柄之間有雙條形系,圈足。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通體施青綠色釉。“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
這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瓷器,為越窯瓷器的斷代提供了標準器。此執壺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窯執壺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形腹、壺流較短等,為研究越窯執壺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說明 | 此圖文所有權歸屬原作者,“書法網”整理編輯,僅限交流學習,如有版權異議,請與我們聯系。更多精彩資訊,敬請搜索訂閱微信公眾號【墨品書法網】。
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