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輯導語:隨著新一輪疫情的爆發,“行程卡崩了”沖上熱搜。那么,行程卡的查詢途徑有哪些?優化點又在哪里?本文分析并解答了該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隨著新一輪疫情的爆發,健康碼、行程卡、核酸檢測證明的查驗的愈發高頻,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仍然需要用手
編輯導語:隨著新一輪疫情的爆發,“行程卡崩了”沖上熱搜。那么,行程卡的查詢途徑有哪些?優化點又在哪里?本文分析并解答了該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隨著新一輪疫情的爆發,健康碼、行程卡、核酸檢測證明的查驗的愈發高頻,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仍然需要用手機等智能設備來進行操作。設備向后臺發出請求,后臺收到后將分析結果返回給設備,最終以圖像的形式展現在設備上。本文將主要以“行程卡”的使用流程來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索“行程卡”的最佳使用方式。
一、什么是“行程卡”
“行程卡”(也有稱行程碼),官方名稱為“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是由工信部指導,中國信通院、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共同推出的行程查詢服務,可以免費為用戶提供本人過往14天內到訪過的國家(地區)和國內城市證明。相對于將康碼的多元使用方式,行程卡的使用路徑和展示樣式基本是一個統一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行程卡的服務提供者是中國信通院和三大運營商,健康碼則各地可進行本土化的“設計”。
與健康碼的情感色展示類似,行程卡查詢結果頁會使用綠色、黃色、橙色、紅色四種顏色進行標記,規則會按實際情況進行實時調整。目前國內所有城市均顯示綠卡,包括港澳臺地區。海外國家和地區顯示黃卡,目前暫無紅卡和橙卡。到訪地右上角*星號標記:表示當前該城市存在中風險或高風險地區,并不表示用戶實際到訪過這些中高風險地區。所以現在查驗行程卡的判斷規則是有無標記“*”。
二、行程卡的使用途徑有哪些
行程卡的查看途徑也有很多,常見大家都是使用支付寶、微信小程序進行查詢,還有上文提到的短信查詢和國務院客戶端方式查詢,此外各地自行開發的市生活軟件(如健康碼篇提到的“蘇周到”),都可以進行查詢。雖然查詢到方式有很多,但數據服務都是由中國信通院和三大運營商進行提供,因此查詢結果是統一的。
此外,在實際使用中發現,支付寶、微信都會跳轉到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然后再獲得結果,蘇周到則是先跳到微信然后再進入小程序。行程卡App和手機短信因為獨立的使用邏輯,都在各自軟件/系統內進行展示。
1. 行程卡App
行程卡App其實是行程卡服務的主體,大多數人不愿意使用的原因是需要額外下載一個軟件,而且還需要提供實時藍牙權限,我在使用時發現經常閃退,在App Store上的評論發現是一個常見情況。用戶首次使用需要先手機號號登錄驗證,一鍵登錄或者手動輸入驗證。之后在一定時間內打開都不需要在經歷驗證的頁面,但軟件閃退的問題是一個硬傷。
2. 支付寶
相對于打開健康碼可以在在首頁、桌面小組件等快捷入口進入的方式,支付寶打開行程卡的方式就略顯復雜,目前發現需要手動搜索然后進入,之后可以在“我的小程序中”找到入口。
3. 微信
微信打開行程卡的方式算是差強人意,得益于微信特殊的交互方式,下滑即進入小程序頁面,最近使用過或者收藏的小程序都會展示在這里。
4. 蘇周到
蘇周到是蘇州本土的市民生活軟件,在之前的將康碼那一篇中就有介紹到這款軟件的設計考慮到了當地的政策要求,在界面和交互方式用了一些比較好的方式,在實際使用場景中能夠給用戶更便捷更高效的使用體驗。在行程卡的打開方式同樣也是,在桌面長按圖標就會出現快捷入口,之后會自動跳轉到微信的小程序頁面。
5. 手機短信
手機短信的方式需要手動編輯信息發送到對應運營商,然后會收到一條驗證身份的短信,再次輸入信息確認后才會獲得行程數據。現在大多數人已經適應了“智能化”,這種需要多次去手動輸入的使用方式,是當下大家是不愿意去選擇的。
如果以路徑長短作為X軸,入口多少作為Y軸,進行繪制坐標軸,就得到一張關于行程卡的打開方式比對圖。蘇周到App因為可以直接桌面長按進入查看,使用路徑短,也可以在程序內固定入口或是通過蘇康碼頁面二次進入,入口也相對較多。
微信和支付寶因為本身是有各自定位的平臺,所以使用路徑偏長一些,二者都可以通過搜索進入查看行程卡小程序,但是微信的下拉小程序快捷入口頁在交互方式上要比支付寶的只有點擊固定入口要方便(全局下拉比點擊按鈕使用成本低),和之前查看健康碼的長路徑相比,這局查看行程卡,微信略勝一籌。
行程卡App和手機短信查驗都是單一功能屬性的工具,使用入口都只有一個,但因為行程卡App是服務主體,所以查看路徑非常短,直接點擊圖標即可。手機短信則需要多次,手動輸入指定信息后才可以獲得文字結果,是最不便捷的方案。
國內人口基數大,運營商的服務器便要吞吐相當大的數據量,因此同時在線請求的人數太多,服務器就會有宕機的可能。例如2022年3月14號上午,許多人無法正常打開行程卡頁面。這一事件的相關話題也迅速登上熱搜榜,提供服務的運營商在之后發表聲明解釋是因為同時使用人數過多,并及時進行了修復。
前面對于各種方式使用做了分析,但卻忽略了網絡崩潰這種特殊情況,發送短信反而成了知識的救命稻草,難用但是能用。
三、實際的使用場景是什么?
由于各地區查驗行程卡的要求不同,這里以進入小區的一個小故事為例,門衛需要檢查健康碼、行程卡、核酸檢測證明三個安全憑證。(此處舉例僅為個人實際體驗、觀察經歷總結,非定量研究,結論不具有普適性,但具有參考性)
忙碌了一天工作的張三在6點鐘下班回家,路上車流滾涌,喇叭響起的聲音此起彼伏。
在這個晚高峰的時期,張三也沒有稍微松開自己的油門,全速沖刺,因為他騎的是電動車。
在下午大約6.30,小區門口已經排了長長的兩條隊伍,一條是機動車的隊伍、一條是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隊伍,張三沒多看,在距離門衛查驗的十米左右就開始減速,掏出了左邊口袋的手機,因為手機是人臉識別,張三需要把自己的口罩先摘下來。
解鎖失敗!因為眼鏡上起了霧氣,于是張三又摘下眼鏡,把起霧的眼鏡片在上衣腹部蹭了幾下,又捏起衣角,把鏡片另一面也擦了擦。這時發現人臉識別多次失敗,需要先手動輸入密碼。
在一番操作后,張三才完成了解鎖手機,他長按了“蘇周到APP”的圖標,在出現的小菜單選擇了健康碼,沒等片刻,股市大盤就出現在手機頁面上(不是)。前面還有兩三個人在打開手機等查驗,其中有一個老人,他的手機和他的主人一樣,慢悠悠的。
張三等的有些焦躁,隔著幾個人就左手舉起了手機,結果聽到有人大喝一聲“小伙子把口罩帶好!”,張三這才想起剛剛解鎖手機是拉下了口罩,于是兩腳一撐、兩腿夾緊車座,拿著手機的左手同時有靠在左車把上,用右手戴上了口罩。
沒多久,張三也到了檢查處,門衛說:“小伙子,你手機屏幕黑了,打開出示一下雙碼。”原來是是剛剛耽誤時間太久,手機自動息屏了。
又一次解鎖后,這才順利的展示了健康碼,緊接著,門衛說再打開一下行程卡,因為蘇周到的健康碼界面也附加了行程卡入口,于是張三點擊了該按鈕,頁面跳轉到了微信的小程序界面,點擊查詢,屏幕上綠色的箭頭忽大忽小,張三舉起手機,雙腳用力撐住車子,門衛看到欣慰一笑,微微點頭,眼睛帶著眉毛向著門內撇動了兩下。
張三秒懂,收起手機,從右邊口袋掏出門禁卡,在“滴”的一聲后,轉動右手車把油門,成功進入了小區。
在剛剛上面的小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實際核查將康碼、行程卡等電子憑證時,使用的手機這個物理媒介,信息媒介是相關服務提供商的提供的數據傳遞。令人意外的是,困擾張三最大問題不在打開健康碼、行程卡的過程中,而在打開之前,問題就紛紛出現。焦躁的排隊等待、焦躁的解鎖手機、焦躁的使用手機程序等等,每一處都成了撓心痛點。
使用人群較為復雜,使用設備種類也較為繁多,使用途徑相對來說就比較“單一”。這里的變量是人和智能設備,不變量(指非用戶自由操作)是查詢的數據。提高核查效率,縮減核查時間的關鍵點就在于這兩個變量及其相關延伸觸點上。
四、有沒有什么優化點
在健康碼那一篇中有提到,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身份證識別,自動核驗將康碼,行程卡等信息,這其實就將人和智能設備兩個變量合并為“身份證”一個定量,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決辦法。但目前來看,這種核驗設備需要成本投入,可以在人口流動較多關卡處(車站、展會等)使用,而對于區域性聚集場所(公司、小區等),投入成本略高,且普及推廣需要一定時間。
本著先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態度,在這里我先提出部分設想:
“疫情出現800多天,我們害怕病毒的消息似乎超過了害怕病毒本身。”
在寫這篇的稿子的時候我也因為“時空伴隨者”的身份,被賦黃碼,在居家隔離中,這也給了我更多的時間來觀察思考疫情期間、后疫情常態化期間的各種生活情景,以及能否以設計的角度,去挖掘一些問題,然后能否進行一些小的改變提高部分群體的使用體驗。
自由是人生的終極問題之一,但當下受疫情限制,我們每個人都不同程度的在枷鎖之中,雖然我們目前無法完全打開它,但是希望能夠用設計的方式讓這枷鎖對于各個群體都不那么沉重一些。
參考文獻:
本文由 @YMOOOM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劉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