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款產品能夠打動用戶的到底是什么?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少人甚至可以脫口回答:“體驗”,但是想要打造一款“體驗出色”的產品卻并不容易。以手機為例,一款體驗出色的產品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參數優秀的硬件,還需要在設計、軟件等方面也做到極致,三者缺
一款產品能夠打動用戶的到底是什么?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少人甚至可以脫口回答:“體驗”,但是想要打造一款“體驗出色”的產品卻并不容易。以手機為例,一款體驗出色的產品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參數優秀的硬件,還需要在設計、軟件等方面也做到極致,三者缺一不可。
在過去,我已經看到過不止一款“參數優秀”的手機,最終卻因為軟件等方面的問題而被用戶詬病,比如某家影像技術大廠的手機空有頂級的傳感器和相機模組,但是卻因為相機算法等問題,導致相機拍攝效果差強人意。
事實證明,即使有著足夠的技術積累,想要將技術轉化并妥善使用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在專業相機領域馳騁風云的廠商有時候也解決不了一部小小的手機。
究其根本,是因為硬件與軟件之間依然缺少“潤滑油”——調試,只有經過富有經驗且了解用戶想要什么的開發人員調試,硬件與軟件才能融為一體,為用戶提供真正優秀的體驗。
在這一點上,蘋果堪稱手機行業的模范,雖然在硬件參數等方面iPhone已經被安卓手機部分超越,但是當我們討論高端手機、“好用”的手機時,普通用戶第一時間想到還是iPhone。
為何iPhone擁有如此大的魅力?因為iPhone的每一次硬件更新前都會經過多次調試,只有在能夠切實保證用戶體驗后才會上線,如果無法保證體驗那么蘋果寧愿砍掉更新或是回爐重造。雖然我們總是吐槽iPhone的技術迭代慢,但是必須承認正是不盲目地追求新技術和“以人為本”的開發思路,才讓iPhone能夠一直得到用戶的認可,穩站高端市場。
不少網友都感嘆,國內為何沒有蘋果這樣的企業?其實,將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打造產品的公司國內也有,并且不在少數,我所熟悉的viv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vivo的“體驗至上”理念
作為一個Hi-Fi音樂愛好者,我對于vivo最早印象源于當年的一款經典手機——vivo X1,這是vivo X系列的第一款產品,擁有6.55mm的超薄機身,同時還是全球第一款配置了整合Hi-Fi級專業芯片的智能手機。
在彼時的時代中,MP3和MP4是當時最流行的娛樂數碼設備之一,不少音樂愛好者為了追求更好的音質而紛紛購買價格昂貴的專業播放器,當時我也是其中一員。智能手機+專業播放器的出街組合也帶來了不少麻煩,一方面是兩臺設備都需要充電,另一方面是攜帶不便,當時不少同好與我也有一樣的煩惱,大家都希望能有一款兼具音質的智能手機推出。
vivo X1的推出讓許多Hi-Fi音樂愛好者喜出望外,只不過當時對于手機是否能夠達到專業播放器的同等音質,不少人都還有所疑惑。在vivo X1推出的第二年,vivo發布了Xplay并首發搭載vivo自研的Hi-Fi 1.0音質架構,并且針對Hi-Fi音樂愛好者的需求對系統進行了深度優化,力求最大程度地滿足用戶需求。
時至今日,vivo的Xplay及后續數款產品依然是不少Hi-Fi愛好者的收藏,甚至可以說至今仍是手機音質的天花板。在當時的我看來,vivo是少有認真傾聽了市場需求并推出質量過硬的產品的廠商,后續有不少廠商也跟進了vivo的Hi-Fi手機策略,但是卻沒有第二款手機能夠再獲得Hi-Fi愛好者們的認可。
將極致Hi-Fi的產品需求分給Xplay系列之后,vivo的X系列轉而關注更廣泛的用戶需求,比如握持手感、影像性能等,其中的代表作之一vivo X9是國內首款前置雙攝的自拍手機,自拍性能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剛需,而在當時更是直接迎合了許多年輕人的迫切需求。
在vivo X9上,vivo大膽地采用前置雙攝設計,并且將景深虛化、HDR等多項影像技術應用到前置相機模組中,一舉突破了當時的自拍天花板,成為最受關注的自拍手機。除了強大的自拍性能,vivo X9還配置了閃充、專業級Hi-Fi芯片,兼顧了當時年輕人對一款手機的主要需求。
vivo作為國內最早的手機廠商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經穩占國產手機銷量的前三,并且一直在深耕多個不同的手機群體。iQOO系列主攻電競性能旗艦,NEX系列作為極致科技產品展現技術力,X系列集vivo多年的影像技術于一身,帶來了微云臺等多項獨有技術,刷新手機影像性能的新紀錄。
難能可貴的是vivo產品線雖多,并且產品線各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卻都有著不錯的用戶口碑。iQOO已然是目前電競性能旗艦中的標桿之一,而X系列的最新產品X70 Pro+更是一舉打破了手機防抖性能的記錄,結合vivo的新一代相機算法為用戶帶來了不一樣的手機拍攝體驗。
為了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vivo在2018年將原有的FuntouchOS系統升級為OriginOS,從底層開始重新設計,融入眾多全新的設計與功能打造一個嶄新的系統,讓vivo的手機在系統上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新的系統不僅兼顧了美觀和易用性,更是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打造了定制化的桌面UI系統,讓每個用戶都可以輕松設計專屬于自己的桌面UI。
近年來,即使vivo已經成為國內排名前列的手機廠商,但是他們一直沒有放松對產品的要求,并且也一直在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從他們的產品上,我能夠看到他們的誠意與用心。
后發先至,X Fold
隨著對vivo近年來的產品線梳理,熟悉手機市場的朋友很快就會發現問題,一直以來勇于嘗試新技術的vivo,直到2022年都還沒有推出一款折疊屏手機,作為近年來各大廠商展示技術、進軍高端市場的重心,vivo似乎一直在旁觀整個折疊屏手機市場。
有網友認為:“也許是vivo沒有意識到折疊屏手機的重要性,所以沒有投入足夠的研發,以至于沒能及時拿出產品?”,事實顯然并非如此,早在2018年,vivo的一位高管就曾經透露過vivo對折疊屏市場的關注,并且直言vivo已經有了不少的技術積累。
從專利到概念產品的曝光都透露出一個信息:vivo了解折疊屏手機,那么為何一直沒有產品亮相?回顧過去vivo對新技術的運用其實就能夠找到答案,vivo并非不看重折疊屏手機,同時也并非沒有足夠的技術能力進行量產,而是過去幾年里的折疊屏方案一直無法滿足vivo對一款折疊屏旗艦手機的要求。
“完美”“不妥協”是vivo對新技術的要求,在折疊屏上同樣如此,而且對于這種徹底改變手機形態的新技術,vivo顯得更為謹慎。實際上,折疊屏手機雖然已經經歷了4年的迭代,但是并沒有一款手機能夠真正獲得用戶的普遍肯定,最初兩年的折疊屏手機更是有著各種缺陷,從折痕到耐用程度到手機體驗等都有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而且,受成本、折疊屏幕、鉸鏈等原因的限制,大多數折疊屏手機雖然售價不低,但是除了屏幕之外卻是一款毫無亮點的產品,影像性能、處理器性能釋放、續航等都弱于傳統的旗艦手機,一款旗艦產品卻無法帶給用戶該有的旗艦體驗,在折疊屏手機中是普遍的事實。
vivo四年前后研討了十多個折疊屏方案,卻都與vivo所設想的“完美”方案有所出入,為了能夠帶來更好的體驗,vivo一再推遲折疊屏手機的上市計劃,直到一個真正能夠滿足用戶需求和vivo要求的方案出現,它就是即將在4月11日發布的vivo X Fold。
折疊屏手機一直以來被用戶詬病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屏幕的折痕,為了解決這個缺陷,vivo X Fold采用全新設計且成本高昂的鉸鏈模塊,配以最新的柔性屏幕和UTG玻璃保護蓋,最大程度地解決折疊屏手機的折疊壽命和屏幕折痕問題。
為了能夠保證用戶的體驗,vivo X Fold的鉸鏈采用多種航天級材料,折疊部位的壽命可能達30萬次以上,即使每天折疊100次,壽命也將超過8年,甚至超過一款手機本身的使用壽命。而且,全新設計的鉸鏈結構可以實現幾乎無感的折疊,不僅降低了對屏幕的損耗,也帶來了更好的折疊手感。
屏幕方面,vivo采用的柔性屏幕支持2K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三星E5發光材質讓屏幕在亮度等方面的參數也十分值得期待,意味著即使是折疊屏,這款屏幕的各項參數也不會輸于傳統的旗艦手機。
而且,vivo X Fold的內外雙屏均支持屏下3D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這也是全球首款內外雙屏均支持指紋識別的折疊屏手機,讓用戶在任意時刻都可以輕松解鎖手機。在這一點上,我們就能夠看到vivo對折疊屏手機的重視,同時也對用戶在使用折疊屏手機時的痛點有著清晰的認知。
同時,vivo還將過去幾年積累下來的影像技術應用到vivo X Fold上,讓這款折疊屏手機擁有不輸于旗艦手機的影像性能,不妥協的硬件設計讓vivo X Fold可能刷新折疊屏手機的影像性能評分。
屏幕、影像之外,折疊屏手機的續航也是不少用戶在意的地方,為了保證續航體驗,vivo不僅為vivo X Fold配置了4600毫安時的超大容量電池,同時為其配置了66W的快充技術,這也是目前折疊屏手機中最強的快充技術,能夠有效縮短充電等待時間,間接提升vivo X Fold的續航表現。
挑戰高端,站穩高端
近年來,國內一直在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曾經以質優價廉而著稱的中國制造如今迎來了新的挑戰。所以,“挑戰高端,站穩高端”成為各大產業龍頭的主攻方向,手機行業自然也不會例外,作為高新技術產業,手機行業也對高端市場有著更多的渴求。
而vivo X Fold的發布,不僅將會掀開國產折疊屏手機市場的新篇章,同時也會成為國產手機進軍高端市場的主力,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將一款真正的高端折疊屏手機呈現在消費者的面前,讓消費者意識到中國制造在高端市場的進步與未來,讓消費者對高端中國制造有更直觀的感受。
vivo X Fold將不僅僅是一款折疊屏手機的標桿,同時也是中國高端制造的標桿之一,vivo X Fold的成功將讓手機廠商有更多的動力去推動整個手機產業鏈的升級,推動產業鏈技術的高端化,未來的中國制造也將會迎來更廣闊的市場。
王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