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們出身于農民,卻沒有好好種過一天的地,是時侯當回農民了!大棚集雨+太陽能集熱+地暖+跨季儲熱即將進入實測種植大棚太陽能跨季儲熱供暖系統挑戰2萬元/畝大關太陽能供暖系統,保證率70%,熱源端初裝費,挑戰每采暖面積100元大關背流式集熱器即將
我們出身于農民,卻沒有好好種過一天的地,是時侯當回農民了!
大棚集雨+太陽能集熱+地暖+跨季儲熱即將進入實測
種植大棚太陽能跨季儲熱供暖系統挑戰2萬元/畝大關
太陽能供暖系統,保證率70%,熱源端初裝費,挑戰每采暖面積100元大關
背流式集熱器即將進入實戰應用,首批蓄熱供暖項目為溫室大棚
通過背流技術,可以大幅度降低太陽能集熱器的制造成本。申請技術專利后,我們找過很多投資方,但由于種種原因,都未成功,也曾想過找現有的太陽能企業代工,但找了一圈,也沒找到一個。盡管如此,我們卻從未放棄過對背流式集熱器制造技術的研發。
背流式平板太陽能集熱器板芯模型
目前,我們正在找地,程總最近一直奔波于甘肅天水、定西、蘭州、白銀和寧夏固原、中衛等地,尋找合適的土地,準備自建集熱場,先給大棚做供暖,待取得實用數據和產品成熟后,再推向民用采暖市場和集中供暖市場。我呢,一是正在測試全流道集熱器的供暖效果,二是受疫情影響,困在陜西,哪也去不了,很多事情只能在電話上和程總溝通了。
我們準備在年降水量少的地區找塊旱地,因為同時測試的還有大棚集雨技術,我們想把降水收集起來,給大棚作物生長提供水源。當然,對溫室大棚種植而言,普通的用水方式,這點降水量肯定不夠。正常情況下,每畝溫室大棚的日耗水量在0.8~1.5噸之間,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長時期,作物生長所需水量亦不相同。干旱地區,年降水量十分有限,而大地的蒸發量卻居高不下。大棚水量流失一方面在于作物生長所必須的水份,一方面在于大棚放風時蒸發的水量,前者我們無能為力,但后者我們會把它降的很低。因為我們不會在中午溫度最高時進行放風,而會選擇早晚氣溫較低時進行放風,至于高溫高濕環境,我們大概率可以控制不讓出現。
這次,我們太陽能集熱系統挑戰的目標價位是每集熱器采光面積150元/平方米,對,你沒看錯,就是150元/平方米,其中包括太陽能集熱器,連接管道、集熱循環泵、自動控制系統、儲熱換熱水箱及系統安裝人工費,不包含采暖末端。近幾個月以來,集熱的相關實驗我們已經做了不少,現在是時侯投入實戰了。
溫室大棚集雨+純太陽能采暖+跨季儲熱技術若能取得成功,可極大的改變三北地區農業現有的格局。由于目前對產品的長期集熱效果、使用壽命和后期維護成本無法預估,為了不給大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與麻煩,所以此次我們不招試點,亦不接受投資。我和程總都出身于農民,卻沒有好好種過一天的地,這次,是真的要去做農民了!
丁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