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雖然說買東西就是為了取悅自己,但十年前前花大價錢買個好耳機,怕是會被很多人覺得腦殼被門夾了。然而,近些年隨著消費品質提升,無損音樂的普及加上消費升級,十年后再來看待這種事,反而變得合理不少。真“香”定律表示:一旦體會到出色的音頻硬件帶來的體
雖然說買東西就是為了取悅自己,但十年前前花大價錢買個好耳機,怕是會被很多人覺得腦殼被門夾了。然而,近些年隨著消費品質提升,無損音樂的普及加上消費升級,十年后再來看待這種事,反而變得合理不少。真“香”定律表示:一旦體會到出色的音頻硬件帶來的體驗升級,很多朋友都會有種“再也聽不回去”的感覺。
話雖如此,但如果花大價錢買回來的耳機/音箱發現并不合乎自己的口味,那就等同于在滿懷期待的餐廳里點了不符合自己口味的菜,體驗自然會打了折扣,甚至是產生誤解。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網絡發達的當下,在選購耳機之前,很多朋友都會嘗試從網上的文章中了解心儀產品的表現。而這,便是接觸“玄學”的開始,而我,便是想跟大伙普及點這方面的知識。
就拿最看似簡單耳機來說,每一款產品背后所涉及的領域包含電子電路,材料學,樂理,心理學等等。不同的消費者對于聲音的認知理解也存在著差異,這使得不同的消費者對耳機的選擇也有不同的偏好,描述也存在著差別,“玄學”也因此產生。因此,了解影響耳機表現的一些要點,對于閱讀他人撰寫的文章和自己的親身選購,都有些相當的實際意義。
音質中最重要的部分:得中頻得天下?!
很多朋友了解耳機產品,都是從“高音、中音、低音”這三個詞開始的。對這三個詞的認知,也衍生出某著名大片里的一個經典橋段。
作為一部警匪片,竟然還能起到為音頻產品啟蒙的作用,這可是觀眾們萬萬沒想到的。而電影中劉德華在提議梁朝偉換用線材之后發生的聽感變化,更是讓人感受到音頻產品的神奇之處。直觀地說,這算是“換個耳機/音箱,音質就會變好”的一大動力吧?
除了“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之外,在選購音頻產品的時候我們還能聽到另外一句話:得中頻者得天下。這句話被不少音頻愛好者津津樂道,更被部分朋友奉為音頻器材選購的金科玉律。為什么會有這個論調的提出?這句話又是否有道理呢?
而這里所涉及的知識一點也不玄學。從“常見樂器聲&人聲頻響對照表”我們不難發現,中頻涵括的范圍大概是從300Hz以上,到6000Hz(6kHz)之間。這一段頻響覆蓋范圍之廣,基本上可以影響我們日常聽到的人聲和樂器的大部分“曲調”(注意,并非決定音色)。因此在這一段頻響范圍內,電聲工程師可以進行的細節調整也比較豐富,對耳機或音箱的音質體驗起主要的影響。
可以調整的范圍那么廣,對聲音影響的細節那么多,在整個中頻的范圍內,究竟哪一段比較重要呢?中頻作為承接上下的頻段,同時卻也受到高頻和低頻的影響。以大多數消費者慣常收聽的流行樂來說,負責氛圍演繹的低頻對中頻的影響,在整體聽感中所占的重要性也更高一些。這就像做菜一樣,底料對食材的影響也是相當明顯的。
具體來說,這就是中低頻,即300-500Hz這個范圍。作為銜接過渡的部分,中低頻并不太容易被察覺,畢竟低音樂器如鼓點貝斯都是低頻負責的,人聲主要被聽到的部分都是在更高的頻段上。然而,中低頻卻是可以影響到聲音的“暖冷”和“貼臉”,因為這個部分在實際表現中對人聲和樂器起奠基性的作用,影響的是聲音的形體感。
中低頻會對聲音有啥影響?
通俗一點來說:如果中低頻削弱了,我們會覺得聲音不夠飽滿(聲音變冷薄),離耳朵的距離會遠一些;如果中低頻增益了(加強),我們會覺得聲音變得暖厚,離耳朵的距離會近一些。由此可見,對中低頻的調整,可以對聲音的基本風格進行影響,因此很多廠商都會從腔體結構和物料使用上下功夫,對中低頻進行調整。
由于目前主流流行樂都是偏向中慢板節奏,外加近年民謠風音樂的盛行,音樂人也突出了人聲在歌曲中的比重,不少器材廠商都會對中低頻部分作出一番調整,讓包含耳機在內的器材聲音顯得暖厚一些,以對應不同時代消費者的口味變化。
寫到末尾,未完待續....
然而據不愿透露姓名的音樂人表示,為了讓自己的音樂更加暢銷,很多歌曲在后期制作過程中已經對中低頻部分進行了增益。如果這時候還搭配一款針對中低頻部分增強的耳機,很容易會讓人聽到如同舔耳朵一般距離的聲音。這樣的聽感雖然乍聽抓耳“有點小爽”,但收聽時間久了,會讓人有悶耳、心煩氣躁的感覺。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老燒都建議在選購耳機的時候,應該盡量帶上自己常聽的歌曲親身試聽之后再作決定的原因。
總之,中頻之于耳機產品中的意義,對耳機風格的基調、趨向往往是核心影響因素。那么其他頻段在耳機/音箱中音質又有什么作用,又對我們選購耳機有什么影響呢?老黃我將不定期更新“玄學解碼”系列與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變美大作戰##夏季百搭套裝#
馬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