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古代社會一兩白銀真的那么值錢嗎?吃有酒有肉的大餐僅需幾塊散銀“白銀”在現代人的眼中只是一種,可以用來做飾品的普通貴金屬。按照現在的白銀行情來看,純度較高的白銀每克才值幾元人民幣。作為古代社會中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白銀在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史上,
古代社會一兩白銀真的那么值錢嗎?吃有酒有肉的大餐僅需幾塊散銀
“白銀”在現代人的眼中只是一種,可以用來做飾品的普通貴金屬。按照現在的白銀行情來看,純度較高的白銀每克才值幾元人民幣。
作為古代社會中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白銀在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史上,其實也曾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
相信大家在觀看一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都能夠看到劇中人使用白銀的橋段。無論是購物還是下館子,劇中人都會拿出白銀充當貨幣。
但由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白銀只是一種比較司空見慣的金屬,所以根本不了解它的實際購買力。
事實上如果單純的將白銀,看成是一種便于流通的貨幣,在不同朝代白銀的等價交換屬性,其實都具有非常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年代越久遠,白銀作為貨幣的購買力就會越強大。反之白銀的實際貨幣價值就會不斷貶值。
所以筆者認為要想分析古代社會中,一兩白銀的實際價值。就應該以某個朝代作為背景,只有這樣在討論一兩白銀,實際購買力時才會更具說服力。否則用現代社會中所流通的貨幣,直接與白銀進行換算,所獲得的數據就會特別模糊。
古代社會中“一兩白銀”的實際價值
1.白銀作為貨幣等價物的實際屬性
白銀和黃金作為歷史悠久的貴金屬,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被古人發現。雖然直到唐宋時期才開始作為,主要流通貨幣大行于世。但是最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作為貨幣的等價物出現了。
筆者認為白銀和黃金作為貨幣等價物,它們一定是先于貨幣出現。然后歷朝歷代才會根據,白銀與黃金的實際價值去鍛造錢幣。這不僅符合古代商品經濟發展規律,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中,也是貨幣流通的一項準則。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生活在幾千年以前的古人,其實就已經完全認識到了白銀,在貨幣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雖然直到宋朝時白銀才真正,作為一種貨幣開始流通,但是白銀在整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貢獻卻不容忽視。
筆者之所以沒有強調黃金的貨幣價值,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古代社會中黃金僅作為,購買大宗物品或軍費的貨幣屬性存在。古代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極少數會用黃金去購買日常用品。
再者說由于古代社會生產率比較低,所以平時購買耕牛、農具,以及一些比較普通的日常用品,根本用不到黃金這種比較貴重的貨幣。這其實也為白銀能夠成為,古代社會主要流通貨幣奠定了重要基礎。
2.貨幣度量衡之一兩白銀
古代社會這三種主要貨幣就是白銀、黃金和銅錢。由于金屬貨幣的實用性要比紙幣差很多,再加上古代貨幣中并沒有“元、角、分”。所以為了更加便利的使用金屬貨幣,古代的經濟學家們制定出了,僅屬于金屬貨幣的“度量衡”。
一兩黃金、一兩白銀和一文制錢(即,銅錢),其實就是古代金屬貨幣的單位名詞。由于古代的重金屬采掘技術比較低下,所以古代社會中流通的,黃金和白銀以及銅錢的數量,相對來說要比現代社會少很多。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古代社會中的一兩黃金,和一兩白銀的價值其實非常高。先前時期的一兩黃金大約兌換3-5兩白銀,而一兩白銀則可以兌換1000文制錢。如果用黃金去兌換制錢,一兩黃金甚至可以兌換3-5千文制錢。
黃金和白銀之所以會在,古代社會中價值連城。這其實與每個朝代的黃金,以及白銀的實際儲備量有很大關系。
先秦時期由于黃金和白銀的開采量比較低,再加上當時社會的生產力也比較低,所以才會出現黃金和白銀價值虛高的現象。
3.一兩白銀的實際購買力
由于古代社會中白銀的儲備量比較少,所以一兩白銀在古代社會中的,實際購買能力其實非常高。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一直到隋朝,這個歷史階段其實是白銀,作為貨幣流通之前的一個關鍵時期。
自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期,白銀作為古代社會中的主要流通貨幣,在古代商品經濟歷史中,一直都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白銀的實際價值,以及購買力卻不是一成不變的。
筆者在這里以盛唐時期作為論證白銀,實際購買力的主要歷史背景。盛唐時期雖然白銀儲備量有所增加,但一兩白銀在此時依然可以人兌換1000文制錢。如果將盛唐時的一兩白銀兌換成人民幣,大約可以達到2000-4000元左右。
當時唐朝的大米每斤約為5文制錢,如果按照一兩白銀兌換1000文制錢計算,至少可以購買240斤大米。3-5口之家每年的大米實際消耗量約為25-300斤,可以得知盛唐時的一兩白銀,足夠一個家庭吃一年大米。
一兩白銀如果可以換算成2000-4000元人民幣。即使是現代社會按照每斤大米4元錢計算,至少也可以購買500-1000斤大米。按照三口之家的實際消耗量,就算每頓都吃大米飯至少也可以吃2-4年。
如果生活在盛唐時期,即使是去酒肆或食肆宴請賓朋,按照當時的物價來分析。就算點的都是肉菜和好酒,六七個人吃一頓飯也不會超過一兩白銀。
除非是吃的全都是山珍海味,一兩白銀可能有一點寒酸,但只要是正常餐食一兩白銀絕對富富有余。
(2)北宋中期
北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非常繁盛,尤其是商品經濟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度。在北宋一朝白銀才真正作為貨幣開始流通,并且從上至下的參與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在這個時期一兩白銀的購買力其實也不低。
尤其是在北宋朝中期的時候,一兩白銀差不多值2000文制錢。雖然這一時期的白銀儲備量也不高,并且貨幣的價值也有所下降,但是一兩白銀的購買力依然居高不下。如果換算成人民幣大約合計為,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之所以也在北宋時期一兩白銀的價值忽高忽低,其實與當時社會的實際經濟狀況有很大關系。如果還是以買大米為例,北宋時期一斗大米大約是30文制錢。一斗大約合計為12.5斤,也就是說一兩白銀可以買,33斗合計450斤左右大米。
耳放在現代社會按照一兩白銀600元-1300元計算。如果每斤大米4元錢,可以購買大約125-325斤。從這一點可以明顯看出北宋中期的時候,一兩白銀的實際購買力已經明顯下降。這其實與當時經濟比較混亂息息相關。
宋朝時就算一兩白銀的價值有所下降,但即使是五六個人去酒肆開懷暢飲,也不可能會花上一兩白銀。畢竟當時一兩白銀也要價值600元-1300元人民幣。就算是現代社會去一次飯店,也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花銷。
(3)明朝中期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偉大的王朝,因為明朝不僅形成了大一統的統治局面,而且社會經濟方面也相對比較出色。白銀在明朝的使用率非常廣泛,而且作為明朝時期的主要流通貨幣,一兩白銀至少可以兌換3-5千文制錢。
實際上大家只要仔細分析就能夠了解,從盛唐時期一直到明朝中期,一兩白銀的實際價值正在不斷縮水。這其實與明朝的白銀儲備量上升有很大關系。當一兩白銀的購買力不斷下降之后,實際能夠買到的東西也在不斷減少。
明朝中期的時候一兩白銀只能買到兩石大米。每石大米約合94.4公斤,也就是188.8斤左右。即使是兩石頭大米也沒到400斤。這說明隨著時間隨時和朝代更迭,一兩白銀的價值正在走下坡路,而且這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當時一兩白銀大約合計600-800元人民幣,如果按照這種購買水平來看,也頂多能買150-200斤大米。就算是三口之家也不一定能夠吃一年。一兩白銀的價值不斷縮水,其實與白銀的實際儲備量上升有非常大的關系。也與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較差息息相關。
(4)清朝中晚期
相信對清朝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清朝中晚期的時候,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王朝,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此時滿清王朝的經濟狀況可謂一塌糊涂,市面上的物價橫飛,老百姓則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
清朝中晚期時的一兩白銀,在大量外國銀幣的沖擊之下,不僅實際價值大幅度縮水,而且實際購買力也處于十分底下的狀態。這個時期的一兩白銀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如果按照這種購買力來看,估計連一袋100斤的大米都買不起。
其實大家通過歷史上的一兩白銀的價值,從盛唐時期一直到清朝中晚期不斷縮水,就可以看出古代貨幣通貨膨脹的危害性。
事實上一兩白銀的實際價值,之所以不斷的降低,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白銀的儲備量不斷升高。
在這種歷史大背景的影響之下,白銀作為一種貨幣的流通屬性正在不斷減弱。直到現在社會白銀已經徹底淪為了一種,只能制造飾品的貴金屬了。這種現象其實也是白銀發展的一個轉型期。
雖然現在白銀依然可以作為其他貨幣的等價物,但是相比較于黃金來說,它的等價物屬性越來越低。再加上現代社會開采技術比較發達,所以白銀開采量也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展。這其實也是導致白銀貨幣屬性不復存在的關鍵因素。
結 語
古代社會一兩白銀確實非常值錢,尤其是唐宋兩朝的購買力更是十分驚人。畢竟當時社會的白銀儲備量并不高,而且社會生產力也比較低,這就會直接導致物價下降,所以當時的一兩白銀才會如此值錢。
但由于貨幣具有不穩定的特性,所以就算在某一個朝代或時期,一兩白銀的價值特別高,但是不斷波動的貨幣屬性卻會讓其不斷縮水。并最終在現代社會成為一種,只能當做物品使用的金屬材料。
但是隨著朝代更迭以及白銀儲備量增加,一兩白銀的實際價值才會不斷縮水。雖然表面看起來一兩白銀縮水,只是簡單的貨幣損失,但其實質卻是購買力下降,并導致普通百姓的生活舉步維艱。
【參考文獻】
《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
李莉《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王聞《古代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錢》
邵義《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多少錢》
高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