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以書之名#我有一個體驗:越匱乏的東西人們越珍視,越充盈的東西人們越忽視。就像書籍一樣,解放前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圖書出版量肯定沒有現在多,但較之閱讀的人群和讀者群體,我們卻沒有之前的數量多,閱讀的群體也僅限于知識分子之間了。至于讀書的創
#以書之名#
我有一個體驗:越匱乏的東西人們越珍視,越充盈的東西人們越忽視。就像書籍一樣,解放前和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圖書出版量肯定沒有現在多,但較之閱讀的人群和讀者群體,我們卻沒有之前的數量多,閱讀的群體也僅限于知識分子之間了。至于讀書的創造性也不及之前了,之前我們以“知識就是力量”為閱讀的宗旨,“知識改變命運”,成了那個時代人們改變自我實現自我的唯一出路;當然,讀書改變命運在當代也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只是這種觀念較之以前沒那么重視了。有了些許功利,取得一張文憑就忘記了讀書。我覺得這樣不好,讀書是一輩子的事,不是一時的事。不管你學歷有多低或有多高都應該去讀書、去閱讀,因為學歷低的人可以在閱讀中提升自己,學歷高的人可以在閱讀中讓自己的見解較之以前更深刻更高遠,也可以讓自己的心性更加成熟。讀書對誰都好,因為讀書就是提升,對知識對靈魂的提升。盡管如此,除過學生外當下成年人讀書的又有多少呢?少,少之又少。
我們不讀書都去干嘛去了?
當下的我們早把生活過反了,把白天當白天,把黑夜也當白天。白天吃喝晚上也吃喝,天天喊自己壓力大,不是唱歌就是吃喝,不是酩酊大醉就是滿嘴醉話,昏昏沉沉渾渾噩噩。把自己寶貴的業余時間不是浪費在應酬上就是浪費在酒桌上,有意思嗎?不累嗎?沒意思,也很累,但是也沒辦法。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浮躁。或許浮躁不能夠解釋當下人的精神上的荒蕪,再加上一個淺薄和庸俗才可以吧!我們八九十年代如饑似渴閱讀的年代去哪兒了?為什么短短幾十年我們就把人生的價值停留在房子車子和位子上呢?那我們精神上的綠洲還需要嗎?
房子車子和位子是需要,但精神上的充盈更需要,有句話說得好:“有事柴米油,無事詩書畫。”我們只做到了前半句,后半句卻置之不理。不理行嗎?或許您覺得不需要詩書畫,但你的浮躁、庸俗、焦慮和壓抑怎么辦呢?難道也置之不理?不行吧!
為什么我們覺得壓力大?為什么我們總覺得自己做不好事?
不讀書的我們,常常把工作生活中的壓力和不順都歸結為運氣和別人和他過不去。哪有那么多的運氣和小人和你作對?和你作對的往往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不能勝任這份工作了,這叫德不配位。
可悲的是我們并未意識到,還在相信一些“成功學”和求神佛。如果成功能學來,那么講授你“成功學”的講師不個個都是“成功人士”了?!別忘了,他也是在你沒到課堂之前,也是從書中把有關“成功”的概念和變數不知道默念了多少遍。如果真有神佛那也是一個愛讀書的神佛,因為他們也是在你沒磕頭之前不知念了多少遍《金剛經》。
這個時代最不該的就是本末倒置,舍近求遠,不求己去求人。你壓力大做不好事為什么不去學習去提升呢?為什么不去向書本求教而去求人?豈不知,你求的那個人所學的知識正好是你家書房里書架上某一層的某一本書里。你之所惑皆因你不知所學,你所學惑自解。
知識不僅在網上更在書里,你為什舍書求網呢?
現在人誰不會上網?不得不承認,網絡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為我們獲得知識開拓視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和平臺。我們有什么不懂的不是“度娘”一下,就是去各大瀏覽器搜索一下,“答案”馬上就來。但這個“答案”也只能是參考“答案”而不是準確的“答案”。很多時候我們查一個問題,往往得到的很多,“參考答案”太多搞得我們一頭霧水,也不知道該相信哪個“答案”。
要是想得到“準確答案”該怎么辦呢?去書籍上一查便知。對于一些很專業的問題網絡上的答案未必就是“專業答案”,還不如去圖書館找相關書籍;即便它是“準確答案”也是人用“文字搬家”的方法發表到網絡上去的,我們為什么事事求抖音、度娘和網絡呢?為什么不去好好讀一本書呢?
也許你覺得讀書麻煩沒有在網上查方便,那你能保證網絡上的“答案”都是你想要的正確答案嗎?既然不能保證,為什么不去找一本書去正解呢?或許有人說網上說得差不多就行了,差不多是差多少呢?有些事差不多就可以有些事差不多就不行,你總不能事事都差不多吧?既然不能事事差不多還不如去好好讀書。
你看看航天技術和軍事工業以及醫療教育上的專家,哪個是靠網絡上查找答案培養出來的?網絡只是一種技術和獲得泛知識的途徑,并不能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如果事事相信“網絡思維”的話,你也只能做一個呆呆的癡兒了。
我們該怎么讀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話不知說了多少代了,我認為這話永遠不會過時。
讀書是修身養性的事,讀書是獲得知識與高人對話與先賢交流的唯一途徑,讀書是提升思維方式,提高認識壁壘的唯一途徑;你不想隨波逐流、不想人云亦云的話你只能讀書。
深讀是途徑,精讀是方法,運用是目的。不深讀不知其意義,不精讀不知其精髓,學不會運用等于白讀。
遇到一本好書就等于遇到了一位好老師,遇到一本好書就等于遇到一壺醍醐。你不虛心行嗎?有人讀書是走馬觀花,有人讀書是孜孜以求,取其精義用其方法。有人讀書讀的時候書是什么樣讀完還是什么樣。他只是讀讀而已。有的人讀書讀的時候是新書,讀完就成“舊書”了。不是寫寫就是劃劃,不是用黑筆勾就是用赤筆劃,有時候還寫一些自己的見解。這是讀到好處來不及找紙筆只能用筆劃記要點和見解了。有的人心細,讀書之前除了書之外還另行準備紙筆以便摘記精義。這是一個好讀者。
我們對書該有什么態度?
對書的態度就是對人和對社會的態度。
有時候對人的態度比修養要重要得多。高修養的人未必就能看得起比自己層次低的人。人讀書一為獲得知識,二為修養,第三點最重要,就是修得一個好“態度”。你對他人的態度決定了你做人的格局和做事風格。讀書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明禮、知禮、懂禮,最后達到一個有德之人。
何謂有德?悲憫他人,善待他人,與人為友與人為善。不要事事鋒芒畢露,不要事事爭強好勝,謙虛精神溫和待人是你一生的“平安福”和“護身符”。只有對人有個好態度你讀書的“德”也就修出來了。讀書人對社會和他人應該有以上的態度,那么我們對書該有什么樣的態度呢?
社會對書的態度就是“包容”。支持它所反映好的方面,更要“包容”它所反映不好的方面。事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有時候,反映社會陰暗面的文學作品更有利于“排毒”。“毒”只有讓它現出來,才能用針挑破。
以書之名讓你閱讀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沒有書我們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好好去讀一本書吧!她是一個可以滋養你靈魂的“保姆”,她是一個可以讓你更加高尚的天使,更是一個讓你成為有德之人的好幫手。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一得一失之間。要養成手捧典籍自然睡的習慣,要養成一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的習慣。如果人人讀書我們的生活還有那么多的煩惱嗎?如果人人讀書,我們離知識型社會還會遠嗎?
朋友,有時間去讀一本書吧!聞著書香,翻著書頁,也是一種享受。這種享受是對自己靈魂最好的安撫和慰籍。書——讓人妥帖的靈魂工具,你不能不讀,不能沒有。
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