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明名醫戴原禮嘗①至京,聞一醫家術甚高,治病輒②效,親往觀之。見其迎求③溢戶,酬應④不暇。偶一求藥者既⑤去,追而告之曰:“臨⑥煎加錫一塊。”原禮心異之,問其故。曰:“此古方爾?!?/p>
殊不知古方乃餳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醫妄⑦謂熟諳⑧古方,大抵⑨不辨錫餳類耳!
明朝的名醫戴原禮曾經到京城,他聽說有一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治病總是見效,于是親自去看這個醫生治病??匆娬埶鲈\和上門求醫的人房間里都站不下了,那個名醫忙碌得一刻不停。偶然一個買藥的人已經離開了,名醫追上去告訴他說:“煎藥的時候加一塊錫?!贝髟Y聽到后心里感到奇怪,就問名醫是什么緣故。名醫說:“這個是古代的藥方?!?/p>
竟不知道古方中是餳字,餳就是用糯米煎成的糖。唉!當今的庸醫胡亂說自己熟悉古方藥方,大多是連錫和餳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
說“臨”:“臨”的本義是從上往下俯視,如“居高臨下”。
“臨”在文言文中還有以下常見釋義。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
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葛洪、孫思邈、錢乙、朱震亨、李時珍、葉桂。
清·陸以湉《冷廬醫話》
上文中這位“名醫”引人發笑,更令人后怕。醫生分不清錫和餳,輕則影響療效,重則危及生命,豈能如此兒戲。同時也說明,那些淺薄無知、濫竽充數之徒終將被揭穿,為人們所恥笑。
學習文言文同樣如此,古文本就言簡意賅,字形、字義發展到現在,多有變化,而且還有一些特殊的語法現象。理解時不僅需要多方推敲、印證,還需要了解相關歷史知識,切不可望文生義。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張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