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關寧軍,晚明鎮遼之精銳,縱橫關內外二十載,是局勢的壓艙石,是戰事的救火隊,但其留給后世的背影卻撲朔迷離,耐人尋味。經過一年多的籌備,&34;探秘關寧軍&34;系列文章正式上線,我將以《地形集》《軍制篇》《戰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塊為綱,全面探尋明末遼東,深度探秘關寧遼軍。
本文《探秘關寧軍·軍制篇之十六——詳述明軍營兵編制》是我&34;探秘關寧軍&34;系列的第二十二篇文章。
書接前文,我們來聊明軍營兵的編制。
&34;標兵&34;創始人翁萬達曾指出:宣府&34;正、奇、援、游兵四營,每營官軍三千員名,團聚鎮城。&34;
為什么是三千呢?嘉隆時期任薊遼總督的劉濤這樣解釋:
&34;三千一營,必步隊二千,馬隊一千,何也?蓋以安營之制,外一層用步隊……第二層馬隊……又有二十隊(50人隊)為中營,此三千一營之制也。蓋因數立營,奇正相生,馬步相兼之制。&34;
明人有言&34;人馬一支,動稱三千&34;,是指明軍一個營有三千人,這也是&34;三千營&34;說法的由來。
成書于萬歷時期的《兵錄》,記載了明朝兵部設想過的一種營兵編制(粗略):
五人為伍,十二人一隊(設隊長1名);數十人為一旗,百人為一哨(百總1名),五百人為一司(把總1);一千余人設千總一員,最后,三千人稱一營。
但在現實中,一個營的兵力并無定數,三四百到三五千都有可能;營以下編制中,&34;旗&34;&34;哨&34;和&34;司&34;也并非定設,定設的只有&34;伍&34;和&34;隊&34;。
“伍”和“隊”是明軍營兵最底層的編制
關于營以下編制,&34;督撫標兵&34;的創始人——翁萬達曾建議:
五人一伍,十伍為一隊,設隊甲一名;十隊為一哨,設哨長一名;五哨為一營,設將領一員,并佐以把總、中軍等助手。
相比于翁的營制,盧象升的宣大山西督標更為典型——任總督后,盧將標兵人數從5千增至1萬,分立五營,各營編制為:
五人一伍,內設伍長一人;
十伍一隊,另設隊甲一人;
十隊一司,另設把總一人;
兩司一部,另設千總一人;
兩部一營,設坐營一人。
總督標兵是明朝各邊鎮的絕對王牌,比巡撫、巡按、經略、總兵麾下標兵更精銳
對比翁萬達和盧象升的營兵編制:
翁營:伍(5人)→隊(51人)→哨(511人)→營(2555+n)
盧營:伍(5人)→隊(51人)→司(511人)→部(1023人)→營(2047人)
兩種營制雖在總兵力上相差不大,但隊以上的層級、主官設置仍不統一。
事實上,直到嘉靖、隆慶時期,明軍營兵編制才趨于穩定。
嘉靖時,北邊營的編制,基本上是一營三千人,全營設坐營官一名,又佐以三名千總。
千總各統兵1000人為一部,把總領500人為一司,管隊率50人為一隊。
明軍營兵由低到高的四個層級:伍-隊-司-部-營
有時,隊內設貼隊一至二名,嘉隆之際,千、把總也設立了助手。
隆慶元年八月,總督宣大山西侍郎王之誥上言:&34;曩者軍中一坐營、三千總、六把總、六十管隊,所役軍卒一營三千余;今坐營之外私設傳事中軍,分一把總為二管隊,之外又有貼隊千、把總……&34;
這番話道出了隆慶時,各級主官私設佐職(管隊、貼隊) 的普遍情況,但中軍除外。
中軍專門輔佐主將,負責&34;傳宣號令事務&34;,職能類似舊軍隊中的副官、幕僚士官長、常務值班參謀。
中軍的級別視主官而定,可以是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中的任何一級,但以都司、守備、千總居多。
“中軍”是具體傳達、落實營將命令的軍官;“坐營”是具體管理、指揮營兵的軍官
順便提一下,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提出過一種步營的編制:
12人1隊,設隊長1、伙夫1、戰兵10;
37人1旗,設旗總1;(南方抗倭時戚營是4隊1旗,加旗總是49人)
3旗1局120人,設百總1;
4局1司480人,設把總1;
2司1部961人,設千總1;
3部1營2885人(+營將1、中軍1)。
戚繼光營兵編制的思路受到早年南方抗倭戰爭的影響較多
崇禎時任宣大總督的盧象升也曾&34;定營制&34;:
&34;每營分左右兩部,每部分前后左右四司;除將領而下,用坐營守備一員;千總管每部戰兵一千名,把總管每司戰兵五百名,百總管每哨戰兵一百名。&34;
盧象升的標兵五營(任宣大總督時期)——&34;天雄軍&34;,即按此編制為前、后、中、左、右五營,由五位參將統領。
各營下設左、右二部千總;左部千總下設左司把總、前司把總;右部千總下設右司把總、后司把總。
“盧營”下設五個司,中司由中軍直轄,左、前二司歸左部統領,右、后二司歸右部統領
以上討論的是北方營制,南方營的規模小于北方。
嘉靖時,浙江溫州陸兵共六營一總,計3952人,平均1營600人。
萬歷時,福建巡撫標兵由游擊統領,分標前、標左、標右、標后、標前游、標左游6營(計4營、2游)。由于人數較少(約500人,萬歷35年裁為450人),各營主官由把總充任。
福建總兵標兵分新前營、標前游營、標后游營(一營二游),設坐營官1員總領;每營設把總1員,領兵500人(萬歷33年亦裁至450人)。
&34;哨&34;的建置不固定,在北方有時相當于部(千總統),有時介于隊、司之間;在南方,哨官低于把總,高于隊官,類似于北方的第二種情況。
明軍中“哨官”的設置并非常制
綜上所述,明后期營制的主流設置如下:
1.五級(由高到低):營、部、司、隊、伍;
2.五人為伍,十伍為隊,每隊設管隊官1~2名;
3.十隊為司(4~5百人),設把總一人;
4.兩司一部(約千人),設千總一名;
5.全營設營將1員,統率全營,另設坐營、中軍官等佐職,算是營將幕僚。
下期開始,讓我們走進明軍大營,從最微觀的視角著眼,看明軍營兵是如何編練組織起來的。
作者/首發時間:虎頭徹 2021.3.21
李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