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R22:目前應用最廣的是R22,即二氟一氯甲烷,R22是一種無色、無味、無毒、無腐蝕性的氣體,化學性質穩定,不易燃燒爆炸,相對密度1.18(水=1),相對蒸氣密度3.0(空氣=1),R22幾乎不溶于水,能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氟利昂作為制冷劑使用比氨安全可靠,但屬于破壞臭氧層和產生溫室效應氣體。
R134a是一種毒性非常低,無氟,在空氣中不可燃,安全類別為A1,很安全的低溫制冷劑。
R407C是由R32 制冷劑和 R125 制冷劑再加上R134a制冷劑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是一種不破壞臭氧層的環保、低毒、不燃、安全的制冷劑。
使用注意事項:
氟利昂事故風險:
1.氟利昂本身無毒,是一種窒息性氣體,氟利昂比空氣重,發生泄漏后,會滯留在較低和通風不暢的地方,與空氣混合到一定濃度時,造成環境缺氧,人在此環境中停留,可導致因缺氧而窒息,吸入量過大或時間過長,會抑制呼吸功能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2.氟利昂與明火相遇且在水汽等作用下,可分解生成光氣、氯化氫、氟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可引起中毒。
3.人體直接接觸到液態氟利昂,可導致人員凍傷。
4.儲存氟利昂的容器或氣瓶若遇高熱,內部壓力增大,有發生開裂和物理爆炸的危險。
R407C和R134a:
1、避免進入高濃縮的水蒸汽。盡管此類制冷劑在正常溫度和壓力條件下不易燃燒,但是在高壓和高濃度空氣條件下,其混合物可燃燒。制冷劑的存儲應遠離火源和高溫的金屬表面。
2、R407C和R134a的制冷劑的毒性較低,但高劑量吸入R407C將導致麻醉,非常高的濃度將導致心律異常并導致突然死亡。大氣中R407C和R134a的制冷劑濃度較高時將會因為缺氧導致窒息。
3、眼,手和皮膚與制冷劑接觸將會導致凍傷。
4、與空氣的混合氣體不得用于壓力和檢漏試驗。
5、不要使含有制冷劑的貯液器過熱。熱分解將會產生具有強烈的毒性
和(R407C強腐蝕性)(R134a刺激性)的蒸汽。如果過熱,貯液器將會爆炸。
6、不要擊打或濫用制冷劑瓶。
7、制冷劑瓶必須垂直放置。
8、使用適宜的扳鉗打開和關閉制冷劑瓶閥門。
泄漏應急處置措施:
R22:
1.制冷系統發生氟利昂泄漏時,操作人員應迅速停止機組運轉,切斷供電電源,確認泄漏點(必要時使用冷媒檢漏儀檢漏),盡可能關閉泄漏點前后端閥門,切斷與系統相連的閥門。
2.打開門窗通風,迅速疏散泄漏區域內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
3.通知部門負責人和維修人員。
4.部門負責人組織人員到達現場處理事故,及時對泄漏區域進行合理排風,加速擴散。
5.現場搶險人員不得盲目進入泄漏現場,必須進入泄漏高濃度區域切斷泄漏源和堵漏作業時,搶險人員需佩戴自給正壓式空氣呼吸器。
6.焊接泄漏管道等設施時要將氟利昂完全排放干凈,泄漏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后再用。
7.區域內泄漏氟利昂未處理完時,區域內禁止明火操作。
8.處理泄漏點時,注意防止維修人員被泄漏制冷劑凍傷。
9.有人員吸入氟利昂,應使之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撥打急救電話,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10. 一旦皮膚接觸氟利昂引起凍傷,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并就醫。
11.一旦眼睛接觸氟利昂液體,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并就醫。
R407C和R134a:
A.吸入
低濃度吸入對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濃度R407C大氣將會導致麻醉,包括失去知覺。極高的吸入將會導致心率異常和突然死亡。
急性中毒:輕度者表現為皮膚、粘膜的刺激反應,出現鼻炎、喉炎、氣管炎;可能有角膜及皮膚灼傷。重者出現喉頭水腫、聲門狹窄呼吸道粘膜細胞脫落、氣道阻塞而窒息,可有中毒性肺水腫和肝損傷。
如果不小心吸入,應把受傷人員遠離高濃度區,使其在溫暖的地方進行恢復。如有必要進行輸氧。如果呼吸停止或逐漸微弱,應進行人工呼吸,并就近醫治。
B.皮膚接觸
皮膚接觸到噴濺的液體可能會導致凍傷。如果發生凍傷:將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溫水中復溫。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熱水或輻射熱。更換污染的衣物。使用清潔、干燥的敷料包扎,就醫。
警告:發生凍傷后,衣物可能會粘貼到皮膚上。
C.入眼
噴濺的液體可能會導致凍傷,致晶體渾濁,角膜穿孔,甚至失明。如果不小心入眼,應立即使用洗眼液或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不得閉眼。立即就醫。
D.誤食
這種情況不太可能-但是一旦發生,將導致凍傷。不可強制嘔吐。如果受傷人員還有意識,應使用清水清洗嘴部,并使其喝下200-300ml的水。并立即就醫。
E.進一步的醫學治療和醫療支持。對于R407C,由于強心劑將會導致心臟病,應避免使用腎上腺素和類似的類交感神經藥物。
制冷劑泄漏時,從泄漏處冒出大量的煙霧,周圍環境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泄漏處的設備、管線發冷,嚴重結凍。
作業人員防護措施、防護裝備和應急處置程序:
根據氣體的影響區域劃定警戒區,無關人員從側風、上風向撤離至安全區。出于安全,應遠離泄露地點。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穿一般作業工作服。禁止接觸或跨越泄漏物。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噴霧狀水抑制蒸氣或改變蒸氣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觸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沖擊泄漏物或泄漏源。
環境保護措施:
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如果通風良好,可使少量的溢出物蒸發。如果溢出量大,使區域通風,并用沙土或其他適宜的吸收材料覆蓋其上。防止液體進入排水管,下水道,地下室或工作坑中,防止氣體通過下水道、通風系統和密閉性空間擴散。因為其蒸汽將會導致窒息。
泄漏化學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處置材料:
漏出氣允許排入大氣中。泄漏場所保持通風
如果發生燃燒,使用滅火介質滅火。向制冷劑罐上沖水,使其冷卻;或使用滅火裝置。
來源于互聯網。
馬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