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那年的端午節,我和我家媳婦在廚房因為粽子應該放白糖還是該包肉餡而吵了一架。
擱您這兒,這事兒算不算輿論呢?
如果您說這也是輿論,那以后您家的輿論引導工作在下可真是束手無策,估計您得請佛祖親自來操辦。
如果您說這不是輿論,您肯定對什么是輿論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標準,那么你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按江湖規矩,討論問題之前先定義清楚要討論的概念——在江湖上混的,難免被江湖規矩所約束,然而這條規矩我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否則大家不在統一的概念體系下討論,那等于雞同鴨講——江湖上的恩怨紛爭也都是這么來的。
所以本文不干活兒,只對輿論下個定義。
其實在輿論學領域,“輿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每個學者都可以按自己方便的方式為自己的學術觀點量身打造概念。彼此有共同點,也有細節上的出入。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一個學科領域針對同一個事物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也很常見。因為定義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優劣之別,只要一個定義足夠好,大家就可以約定好在一個統一的概念體系下順利展開討論!
那么一個好的定義有哪些要求呢?我認為要滿足以下兩點:
1.定義的闡述要包含且僅包括本質屬性。所謂本質屬性就是少了這個條件,它就不是這么個東西了。舉個反例,比如給人總結一個概念,我們常聽到過這樣的表述說:人是會思考的生命。這里講了兩個本質屬性、第一必須是生命。第二,必須會思考。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就是人,不同時滿足就不是人。那么問題就來了:會思考的狗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那算不算人?(因為,有科學家實驗證明狗是可以做簡單的邏輯推理的)還有,植物人不能思考了,還算不算人?如果按上面的概念,會思考的狗是人,而不會思考的植物人卻不是人。雖然這樣定義會帶來一些麻煩和混亂,如果一個學者硬是把人這么定義,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對人的研究。只要他的學術體系能解決定義的導致的混亂且邏輯上能自圓其說。我們就不能說他的定義有錯。頂多算是定義不夠優。
2.好定義要可以且容易清楚的判斷它的內涵和外延。還以人的定義舉一個反例:人是萬物之靈。萬物之靈是什么?有哪些特點?是不是所有的萬物之靈都是人呢?怎樣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萬物之靈?如果一個定義像這樣,深入一下就亂了。那從理論構建需求的角度看這個定義人非常糟糕,是沒法用的。
所以,無論別的學者給輿論怎么定義。我們可以在實用原則為基礎,給出一個自己的定義。以方便在本系列的內容里達成內在的統一。下面開始闡述關于輿論的幾個基礎概念。
本節接下來的內容非常無聊,但很重要。就像任何學里的過兩點只能做一點直線,這樣簡單無聊的公理一樣。很多人忽略了一點,簡單往往意味著堅實。
輿論是在公共言論空間,某些群體圍繞某一事件表達出的群體性的意見的總和。
注意,這里有兩個子概念我想解釋一下,第一個子概念是公共空間。第二個子概念是意見。對子概念做一下詮釋。
公共空間
在現代化通信技術出現之前,公共空間主要是公共場所。例如:天橋、菜市口、茶館、《新青年》雜志版面、陳獨秀撒傳單的劇場,還有我們村口老槐樹下。
現代化通信技術出現之后,公共空間逐步擴張。廣播、電視、互聯網、QQ、微博、微信、搜索和抖音都成了公共空間。
意見
意見是指人們對事件產生的看法、滿意或不滿意的想法、情緒、意愿、訴求和主張。為方便定義輿論,把這些統一稱作“意見”。
我眼里的輿論學就是研究群體性意見的形成、傳播與消退規律的科學。
一切輿論引導方法論,必須以輿論學規律為基礎的。否則,建議你燒香拜佛,祈禱前方別有黑天鵝在等著。
前面給輿論下了定義,為了方便大家吃透概念。且再忍著無聊,聽我對定義做一番詮釋。
輿論是發生在公共空間的,某些群體圍繞特定事件表達出的群體性的意見的總和。它有以下幾個本質屬性——本質屬性就是去掉它,概念就不成立的屬性。
本質屬性1:發生在公共空間
舉個例子,按中國人的習俗,端午節要吃粽子。粽子有甜的也有咸的,我和我家老婆大人針對粽子甜的好吃還是咸的好吃爭論個沒完。假如中國有成千上萬個家庭只各自在自己家爭論,而且每個家庭只爭論自己的,并不知道別人家也有這樣的爭論。這算不算輿論?不算。因為沒有發生在公共言論空間,就不構成輿論。
本質屬性2:圍繞特定事件
圍繞特定事件,也就是說 輿論具有核心議題。舉個例子,還是我和老婆微博上爭論粽子的的事。如果下面有很多人留言,但如果留言內容這樣的:
熊大說:“光頭強又來砍樹了”;熊二:“烤紅薯沒有蜂蜜好吃”;張三說“今天天氣真好,哈哈哈”……大家各自自說自話,雖然占著公共空間的同一個場子,但聊的不是一個事。這也構不成輿論。
本質屬性3:群體意見的表達
輿論是群體行為,個人言論不是輿論。當個人言論沒有群體響應時,是應該被忽略的;當個人言論引起群體反應時 那就構成群體行為了,然后才成為輿論工作的研究對象。
再說我和老婆微博上爭論粽子吃甜的還是吃咸的。假如我是有錢人,假如微博有這個業務,而且我閑得慌——花錢買個微博熱搜榜。然后有上百萬人閱讀我和老婆大人的微博,但大家都感覺這話題太無聊,都懶得對這事發表意見,只有零星的幾個贊!雖然有信息被很多人閱讀,但沒有群體性意見,這也算不上輿論。
輿論是群體意見的,做輿論工作時,可以選擇性的忽略那些個別的不具有代表性的、沒有群眾基礎的,沒人支持的奇葩意見與言論。
本質屬性4:群體意見的總和
一個完整的輿論事件的邊界是圍繞同一議題形成的,不同的各方群體性意見的總合。這就要求,做輿論工作必須有全局意識——這是開展工作的基礎。否則容易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那就麻煩了!
到此,我們重新定義了輿論,并根據定義分析了輿論的4個本質屬性。這些本質屬性會以在后的方法論的推導過程中反復應用的。
在這一小節里給輿論和輿論的參與者下了定義,并詳細做了詮釋。定義是思考的起點。
下一節咱們聊聊輿論是怎么形成的。
劉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