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萵筍是常見的蔬菜之一,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地方天氣來考慮種植,現在是春季,天氣各方面都非常適宜萵筍的生長,長葉子非常快、茂盛,然而生活中不少人種植萵筍吃就是沖著要吃粗大的肉質莖,平時很少采摘葉子,春季里也是一樣;在鄉居小菜看來,我認為春季里種植些萵筍吃,長葉子茂盛時,不時采摘些葉子比較好,為什么這么說呢?
去年晚春拔來吃的萵筍
萵筍是莖葉可吃的蔬菜,只不過葉子味道稍有點點苦,不如肉質莖的可口,更多的人偏向于吃肉質莖,而像鄉居小菜本身從小到大都愛吃菜,媽媽也年年種植,萵筍莖葉沒少吃、很愛吃,尤其是拿來打火鍋的時候;而且萵筍本身好種植管理,這幾年我自己種植蔬菜吃了,萵筍也是常種植的主要蔬菜之一;鄉居小菜種植的萵筍本是沖著采摘葉子平時吃的、常采摘葉子包括在春季里,而且也沒有特別管理,后面我發現那些萵筍長的肉質莖還是很粗大呢,可謂是莖葉皆有收獲。
當地天氣
春季氣候非常利于萵筍長葉茂盛
春季里天氣在回暖,降雨上一般也比冬季明顯的多,氣溫、空氣濕度、光照度等方面對萵筍的生長是非常有利的,不怎么管理,萵筍也生長得好呢,這可不是吹的;如圖片所示是鄉居小菜今年春季地里生長的萵筍,我超過2周沒施肥了,平時就是澆水濕潤這樣,但摘葉過后沒幾天又長葉明顯了,而我們這邊的天氣呢,暖中稍涼,低溫的話就15度左右,溫度高些的話超過20度,在25度左右,基本上都是大晴天、光照足著呢,不過蠻多時候的早上霧氣明顯;降雨方面就是準備進入月中的時候下過一次中雨濕潤,后面就沒下,隔三周這樣,到昨天短時間的滴點點雨就停,然后今早上滴落稍多點,雨量也不算很多,后面又停雨了,但濕潤菜葉是明顯的夠了,人能感覺到空氣有點潮;而看天氣預報明天還有小雨。
春季葉子茂盛的萵筍
萵筍葉子太茂盛影響莖葉生長、影響通風透氣,有滋生病害的可能
之所以建議春季里給萵筍不時地采摘掉些葉子,是因為葉子太過茂盛會帶來些不利的影響,這個鄉居小菜也有一定的感觸:
萵筍的葉子算是比較長的,往周邊伸展而且有一定的下垂度,葉子茂盛時,葉子間相互疊壓,萵筍地里通風透氣變差,采光也不好,一定程度上影響葉片光合作用促進生長,后續長的肉質莖稍不夠粗大,結間高,葉片也不夠肥大;此外,雖說萵筍不怎么遭蟲害,但可不要忽視些病害,如霜霉病、灰霉病,因為這類的病害滋生跟天氣有一定的關系,而本身春季里降雨比秋冬多、整體大環境濕度高些,氣候暖和,加上葉子茂盛更是影響通風透氣、平時澆水了水分蒸發流失慢,這樣一來就容易滋生病害了,特別是比較靠近、貼近地面的菜葉。
長時間不摘葉發現貼地的病害老葉
如圖片所示的這小壟萵筍,晚冬移栽的,最近沒采摘葉子吃(也沒摘老葉),加上鄉居小菜種植的植株間間距稍微有點窄,顯得葉子太過茂盛了,最下面的葉子有些遭病害了,葉子上的不規則褐色斑狀就是明顯的特征之一,要摘葉增強通風透氣才行,不然這么下去,進一步影響到上面的旺葉長壞及肉質莖生長膨大變差。
可能有些小伙伴會說,都遭病害了,摘葉有用嗎?有用!去年鄉居小菜種植的萵筍也是春季里,連續降雨、降雨多,萵筍長太茂盛,遭些病害,后面我摘掉病害葉老葉及一些茂盛葉(壟中不太利于通風透氣的植株則看情況拔掉),萵筍植株上比較上面的葉子后面沒見新出現病害特征了。
去年長高的萵筍摘葉拔部分植株后,上面的葉子下垂,但地里通風透氣變好,沒繼續遭病害
采摘萵筍葉子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嗎?
萵筍肉質莖膨大早期,植株矮矮的,葉子離地面近,很影響通風透氣,植株上留6-8片明顯的葉子就可以了,建議不超過10片,隨著萵筍長高肉質莖膨大明顯,可以稍留多幾片旺葉;中后期,經過前面的摘葉,加上萵筍已經明顯變高,植株上最下面的葉子離地面有一定的距離,就算葉子下垂,但對地面的通風透氣影響也比較小,沒老葉病害葉不采摘也可以,若是采摘葉子吃或者喂家禽,隔一周左右或者10天這樣,每次一棵采摘四五片葉子,不用擔心影響萵筍肉質莖膨大的。
農村里人們種植萵筍一般是施腐熟的稀糞水、雞糞豬糞等干糞肥之類的,肥效長,因此,不用每次采摘葉子后都追肥是可以的,當然了,若是種植的萵筍主要也是為了采摘葉子兼顧喂食家禽用、采摘頻繁的,摘葉后追肥萵筍長葉更快,有得采摘多。
萵筍育苗處留下長的一些萵筍,最近摘葉吃,植株上留有幾片葉子
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