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詩歌又是這條長河中一朵璀璨,耀眼、驚艷的浪花。
我國是詩的國度,在詩的國度里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人,唐詩又是這個國度里的高峰。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里,李白就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顆。
杜甫盛贊李白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韓愈也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當代著名詩人余光中這樣評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的詩歌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和素材。他將超凡的想象力,流轉(zhuǎn)自然的清新飄逸的語言,華麗的辭藻,和諧多變的音律融合交織在一起,織就了一首首色彩瑰麗絢爛的篇章,譜寫了一曲曲雄奇豪放的詩歌。
在李白獨步千古的諸多詩篇中,《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是李白蜚聲詩壇的一首名篇佳作,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原詩如下: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秋,詩人李白從山東南下到達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在宣城,李白與監(jiān)察御史李云偶遇,李云也是李白的族叔。
李白為何要到宣城去呢?原來唐玄宗天寶初年,經(jīng)賀知章、吳筠等人引薦,李白初入宮廷,他的才華得到唐玄宗的賞識,隨即進入翰林,以詩文娛樂宮廷。
在此期間,李白曾寫了三首《清平調(diào)》歌詞,盛贊楊貴妃和宮中花園的牡丹,李白的歌詞由宮廷首席音樂家李龜年演唱,隨即火遍大江南北。
但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性格對宮廷生活很不適應(yīng),加之李白受到的榮寵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他對這樣的生活日漸厭倦。兩年后他便辭去了翰林院的工作,重新開始了云游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來到宣城,遇到了故友。他鄉(xiāng)遇故知,這是一件讓人喜悅的事情,兩人隨即游覽了宣城的風景名勝。離別之際,兩人又一同登上宣城的古跡謝朓樓。
謝朓樓是南朝詩人謝朓在宣城任太守時所筑高樓,又稱北樓、謝公樓。謝朓詩作清新飄逸,以山水詩著稱。李云既是李白的族叔,又是李白的故友,也是詩文俱佳、名重一時的詩人。
在宣城謝朓樓,李白和故友李云飲酒觀景,縱論詩文,高談闊論。事后李白寫下了這首詩。
詩作開篇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大意是說:棄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亂我心緒的今天,使人無限煩憂。
這是兩個不管從行文還是詩意來說,前后都形成強烈對比的長句。與一般的送別詩不同,一般的送別詩開頭寫景,再以景寓情。但李白的這兩句似乎與送別無關(guān),詩人既沒有描寫眼前的謝朓樓,也沒有寫話別的情景。
詩人說的卻是“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過往的歲月和接踵而至的未來的時光。詩人的言下之意是說他對每一天都深感不安,時光一去不復返,這令他心煩意亂,郁悶不已。
宋代學者、《滄浪詩話》的作者嚴羽評論李白的詩作:“太白發(fā)句,謂之開門見山。”從這首詩中正好可以印證這句評論。
李白為什么對過去的和未來的時光感到不安呢?細心體味就可知道,這是詩人長期積郁的苦悶心情的寫照,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無處宣泄時的突然傾瀉。李白正是把他這種瞬間感受以詩歌具有的強烈感染力的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
話說回來,是什么樣的情感波瀾沖破了李白潛意識中的對情感宣泄的阻攔呢?其實對每個人來說,時光的匆匆流逝都是難以回避的并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對于李白而言,詩人希望在如白駒過隙般的時光流逝中建立功業(yè),所以對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體驗,詩人的認識尤為深刻。
“昨日之日不可留”,詩人在驀然回首之間,發(fā)現(xiàn)青春在時間的流逝中漸行漸遠,理想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模糊不清,功業(yè)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遙遠。這一切讓詩人感到悲傷。
縱然悲傷無可奈何,但詩人還得面對眼前“今日之日多煩憂”的現(xiàn)實,他的煩憂既不是從今天就開始的,他所煩憂的事情也不止一件。令詩人感到更加傷懷的是,眼下就要與好友離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離別之際,李白與故友同登謝朓樓,眼前的景象是蕭瑟的秋風與天際白云間的一行行飛雁。面對此情、此事、此景,詩人只有與友人捧起一杯預(yù)示著離別的酒,盡情飲下。
謝朓樓上空澄澈明凈的秋空,謝朓樓周圍的滿目秋景,激起詩人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他們一邊喝著餞行的酒,一邊談詩論文。他們從漢代的文章談?wù)摰浇ò诧L骨,又盛贊了小謝文風。
“蓬萊”為傳說中的仙人居住之所,這里多有藏書。唐代詩人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李白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贊美他的文章風格剛健。
“建安骨”指的是東漢末年的建安年間,以孔融、陳琳、王粲、徐幹、劉楨、應(yīng)玚、阮瑀為代表的“建安七子”和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他們文風質(zhì)樸,筆力遒勁,故稱“建安風骨”。
“小謝”指的是南朝的著名詩人謝朓,他的詩作風格清新飄逸,與山水詩人謝靈運齊名。李白以謝朓自比,說自己的詩像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特點。
李白對建安以來綺麗浮艷的文章風持有不同意見,唯獨對謝朓的詩風稱賞不已。李白贊賞謝朓清新雋永、自然流暢、音韻和諧的詩歌特點,曾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意思就是說詩歌創(chuàng)作要自然天成。
此處李白既是追慕前賢的造詣,又是借前賢來贊美友人,溢美之詞不絕于口。同時李白對自己的才華也是自信滿滿。
這一句看似是李白的刻意之作,實際上更多的是自身情感的宣泄。同時,這也表明詩人由面對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狀態(tài)轉(zhuǎn)而進入到如夢如幻的境界中,詩人的狀態(tài)由情感的宣泄變成了夢幻般的豪情。
謝朓樓上憑吊古人的詩人,滿懷凌云壯志,他豪情逸興,神思飛揚,他的思緒好像已經(jīng)飛到天上去摘取皎潔的明月了。
李白因酒而醉,因醉而詩,以詩來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以詩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欲上青天攬明月”寫的就是自己醉酒之后的體驗,其中所流露出的豪邁興致,是值得人回味的。
詩人意興飛揚、舉杯酣飲的時刻,可以暫時忘記煩憂的事,然而酒也不能真正使詩人獲得解脫。醉后夢醒時分,依然得面對現(xiàn)實,所以詩人又開始以一種新的思想狀態(tài)來面對現(xiàn)實生活。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
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詩人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些舉動說明詩人想要極力擺脫精神的苦悶,但事實與愿望恰恰相反。
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現(xiàn)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強烈的落差感再次加重了詩人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借酒澆愁的結(jié)果就是愈飲愈愁。
以水喻愁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手法,自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之后,似水的愁情更是一發(fā)不可收拾。
李煜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愁,秦觀用“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喻愁,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女詞人李清照甚至將愁搬到了船上。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對于不稱意的人生,詩人此時已經(jīng)傷痛不已。此時詩人不再意氣風發(fā),他發(fā)出了一聲長嘆“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這也是詩人對未來人生的規(guī)劃。“散發(fā)”兩個字其實指的是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
這既是對自己過去,就是詩人口中的“昨日”的總結(jié);也是對當下,也就是詩人口中的“今日”的反思;更是詩人對未來,也就是詩人口中的“明朝”的規(guī)劃。
在想象的夢幻世界里,詩人經(jīng)歷的所有焦慮和煩憂都已經(jīng)煙消云散,詩人的心靈獲得了自由和寧靜,詩人的情緒也變得寧靜舒緩。然而,這種寧靜舒緩也不過是瞬間的存在。
因為,從詩人對未來生活的急切規(guī)劃中,可以看出詩人當下的痛苦是多么深重,詩人對眼前的痛苦是如此難以釋懷。
詩人自由超脫的飄逸情致只不過是想象的產(chǎn)物,詩人“散發(fā)弄扁舟”的生活與“對此可以酣高樓”的狀態(tài)在本質(zhì)上并無不同,它們只是詩人面對現(xiàn)實的不同姿態(tài)而已。
詩人不能實現(xiàn)“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人生抱負,只能在多重的失望與悲涼之下,遠離仕途,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尋求心靈的慰藉與片刻的安寧。
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中,有過去的經(jīng)歷觀照,又對當下的反思,又對未來的規(guī)劃,可以說這首詩是李白對自己幾十年的心路歷程和人生足跡的一段總結(jié)。
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的布局,最適宜于表現(xiàn)詩人因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而產(chǎn)生的急速變化的感情。反觀李白的這首詩,詩人完美地解構(gòu)了這一布局。
這首詩以兩句對比強烈的長句作為開篇句,如平靜的水面激起波瀾,表達出內(nèi)心郁積已久的苦悶。緊接著詩人拋卻苦悶,放飛自我,進入夢幻般的世界。然后詩人從夢幻的世界回到現(xiàn)實,以一種新的思想狀態(tài)來面對現(xiàn)實生活。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自然與豪放結(jié)合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里也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詩人內(nèi)心的感情瞬息萬變,波瀾起伏,詩作藝術(shù)結(jié)構(gòu)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被詩人完美地編織了起來。
昨日像那東流水
離我遠去不可留
今日亂我心多煩憂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風四飄流
當黃安的這首熟悉的經(jīng)典歌曲在耳畔響起時,古文與白話文的完美結(jié)合文化韻味,朗朗上口的旋律瞬間能將人們的思緒帶進李白原汁原味的詩歌中,這首歌曲的部分靈感就是源自于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歌曲唱出了流動著的語言美和韻律美。
李白的這首詩流動著驚艷時光長河的美。讀李白的這首詩,如同欣賞黃河那瞬息萬變、波瀾起伏的壯美。洶涌澎湃處給人帶來驚心動魄的心靈體驗,平緩從容處給人帶來寧靜悠遠的視覺體驗。這是美的體驗與美的享受。
劉龍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