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之前從來沒想過,“腦梗死”這個病會落到我一個24歲的年輕小伙子頭上。出趟差,我的右手突然失去了控制時間要回到2020年12月14日。當天我正在北京陪導師出差,早晨醒來后,我發覺自己的右手無名指和小指有些發麻,但表現不是很嚴重。于是我懷疑是酒
之前從來沒想過,“腦梗死”這個病會落到我一個24歲的年輕小伙子頭上。
出趟差,我的右手突然失去了控制
時間要回到2020年12月14日。當天我正在北京陪導師出差,早晨醒來后,我發覺自己的右手無名指和小指有些發麻,但表現不是很嚴重。于是我懷疑是酒店的枕頭不合適,影響了頸椎,想著回學校后休息一下就好了,并沒有太在意。
我們計劃12月16日返程,當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右手中指也加入了發麻的隊伍,我手麻得幾乎都拿不住筷子。坐在北京回楊凌的高鐵上,我的腦袋昏昏沉沉,想看書也看不進去。這時我仍以為只是出差太累,便也沒有太在意。
讀研究生前我在學校工作了兩年,晚上回到宿舍后,便開始幫以前工作學院的同事改材料。此時我已經完全無法集中精力,甚至感到想吐,而且右手基本上不聽使喚了。
材料匆匆改完發出去后,我眼前瞬間天旋地轉,從椅子上直接滑倒在地。坐在地上緩了大概五六分鐘后,又頭疼得十分厲害,便立刻準備上床睡覺,打算第二天去醫院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12月16日聊天截圖丨患者提供
自以為是頸椎病,最后竟下了病重
12月17日早晨醒來后,雖然頭不疼了也不暈了,但是手麻卻更嚴重了,用右手發微信都沒法完成。我馬上給朋友打電話,請他陪我去楊凌當地的醫院。下樓梯的時候我點了一根煙,卻怎么也無法用右手把煙抬到嘴邊,只好作罷。
打車到醫院后,剛一下車我就感覺雙腿發軟、站立不穩,走到預檢分診處時甚至險些跌倒。醫院的志愿者讓朋友去掛號,同時找來一個輪椅把我推到了急診室。我剛躺上急診室的病床就被插上了吸氧管,這時我表示強烈抗議,自認為只是單純的頸椎病,根本不需要這么大費周章。
顯然,抗議并無作用。我躺著吸氧休息了一會兒,神經內科的大夫來了,他詳細詢問了我的病史,我告訴他兩年前我體檢出高血壓,但未服藥。經過簡單的體格檢查后,大夫隨即建議我辦理住院。但我堂堂一個研究生哪能因為住院而放棄第二天的考試呢,遂提出了拒絕住院的再次抗議。但抗議再次無效,于是朋友去交錢辦住院,又推著我去拍了CT。
順利入院后,護士問我在西農大是學什么專業的,答曰“獸醫”。朋友在一旁十分疑惑:“你不是學金融的嗎?”我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語言表達好像也有點問題了。
在病房吃完午飯,我們按醫生要求在核磁共振檢查室門口等著。這個時候我坐著輪椅,整個人已經渾身無力、無精打采了。我之前的學生阿森恰好來看我,他說我左右兩邊臉上表情不一樣,看著是面癱了。他立刻給我之前工作學院的書記匯報了情況,沒過幾分鐘書記也來了。
我被推進核磁共振室做檢查,此時我已經需要別人攙扶著才能爬上機器。出來后,發現我的輔導員和一幫老師同學在門口等著。我還有氣力跟書記開玩笑,說是改材料改的,應該算工傷。
核磁結果很快出來,醫生說我的情況很嚴重,建議轉到西安的大醫院。我怕爸媽擔心,一直沒有告知他們我的情況,但輔導員從研究生管理系統里查到了我爸媽的聯系方式,跟我說他們明天就到。當天下午,好幾個領導和老師又來看我。我當時不知道是什么情況,還琢磨著:“不就是個頸椎病么,至于這么興師動眾嗎?”
后來整理材料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當時病重通知書都下了,是輔導員簽的字。
轉診單丨患者提供
確診腦梗,我在急診病區盤起了核桃
12月18日上午九點多,我正在跟來看望我的老師同學說話,爸媽到了。我突然意識到,爸媽第一次坐飛機,竟是來異鄉看望生病的我。
俺媽見我第一眼笑了出來:“還以為壞菜了呢,這能說能動的,比想象中好太多了。”俺爸則忙著和老師去辦轉院手續。大家忙活到快中午,我終于被七手八腳地抬到了救護車上,準備轉院。
當時我認為自己可以下床的,可是大夫連頭都不讓我亂動。某種程度上來說,病人是最沒有“話語權”的,在嚴肅規范的診療中,不僅病人的行為和思想需要改變和調整,就連吃喝拉撒等生理活動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爸媽、干媽陪同我坐著救護車,從楊凌開到西安,朋友們也包車跟來了。因為醫院病號實在太多,做完初步檢查、辦好各項手續后已經下午五點了。
當晚醫生來查房,問我們是什么病,我爸回答后,我這才知道,原來我是得了腦梗。
得知病情后,晚上我偷偷摸摸用不太靈活的手指查著諸如“什么是腦梗?”、“腦梗需要動手術嗎?”等問題,但心中似乎并沒有十分緊張或者害怕。急診病區五六十個病人的大房間里,尿毒癥、精神疾病、癌癥等等什么病都有,水×籌的地推人員一個小時來好幾次,我這點病又算得了什么呢?
圖丨患者提供
在急診病區,每天輸液十幾瓶,口服藥三次,我麻木地接受著治療,不去問用的什么藥,也不需要管花了多少錢。在急診的三個晚上,我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走廊里人來人往,一種對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覺悄然襲來。
第二天學校黨委研工部的領導們來看望我,部長走的時候一再囑咐我買倆核桃盤一下。于是我有了住院期間唯一的玩具,在它們的陪伴下度過了周末。
朋友戲稱我“西北地區最年輕的腦梗患者”
好不容易挨到12月21日周一上班,神經內科打電話來說有病床了。我們一家三口非常開心,下午兩點多順利住進了神經內科病房。
接下來的一周,迎接我的是各種檢查。其中最大的檢查是腦血管造影術。
“腦血管造影是將含碘造影劑注入到頸動脈或椎動脈,從而使腦血管顯影,可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腦血管形態、病供、病變性質及與血管的關系。”這是騰訊醫典對腦血管造影術的定義。
造影檢查雖然稱做檢查,但在醫療行為上,也算作是一種小手術。造影術之前要備皮(在手術的相應部位剃除毛發并進行體表清潔),手術時從大腿根部插入導管,手術之后24小時內不得下床,還要保持固定姿勢避免出血。雖然只算作一個小手術,但作為病人的我體感非常難受,簡直無法想象長年臥病在床會是什么樣子。
造影過程中幾個特別nice的實習醫生一直在跟我互動,他們都是醫學研究生,跟我年齡差不多,鼓勵我多運動、好好減肥。大夫人也很好,不停夸我配合得特別好,鼓勵我再堅持一下就好了。結束后,大夫說,造影顯示的是輕度狹窄,比核磁共振看上去要好得多。
生病臥床的日子里,不少老師同學打來電話問候。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學校宣傳部一名資深記者——“小s啊,你是不是咱們整個西北地區最年輕的腦梗患者啊?”她說的是真是假我不得而知,不過可能從記者眼中看來,我都成為新聞點了。
順利出院后,我開始反思前24年的人生
在精心治療12天后,12月28日我終于康復出院了,開開心心地回到了楊凌。因為我媽不能在宿舍住,我們便借住在朋友家中。出院后還參加了三門考試,我也順利通過了,一點兒也沒耽誤。
唯一不習慣的,就是可能成為了傳說中的“西北地區最年輕的腦梗患者”,以至于回學校后,很多以前見面都不打招呼或者根本不認識的老師,一見面就異常親切地拉著我的手聊上半天。
后來我靜下心來分析了一下,這次生病,可能與我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一是久坐。我以前經常寫東西,一坐下就是三四個小時,除了上廁所,絕不離開椅子。住院時大夫也說,久坐是影響腦血管健康的一大殺手。
二是缺乏運動。由于天性好靜,我的業余愛好就是看書和打牌,基本上不怎么運動。
三是壓力。曾經我對工作來者不拒,而且出稿速度快,近三年寫了100多萬字的材料和新聞稿。過度用腦無形中對我造成了很大壓力,而且常常晚上睡不著。
四是飲食和煙酒。過去的一年里,為了排解煩惱,我的吸煙量接近每日一盒。飲食也常在外解決,我的口味重,喜咸,這樣的飲食習慣也是高風險因素。
當然,自我分析不一定百分之百科學。
奉勸各位年輕人,真的別造了!
現在我已經出院幾個月了,我嚴格遵守“戒煙酒、清淡飲食、多運動”的醫囑,體重從98kg下降到了85kg,人看上去也比以前精神了很多。
嗯,只是多了一個毛病——每次在某乎上看到“有哪些沒有十年腦血栓(腦梗)問不出來的問題”這個問題,都要點一下舉報。
某乎截圖丨患者提供
以前跟朋友們吃吃喝喝抽抽煙的時候,總是說“活著干死了算”,但是真躺下了就真不想死了。
以前總是說“煙是我最好的朋友”,現在看來這就是個損友。
以前總是說“錢么紙么花么,酒么水么喝么”,現在來看錢得省著花,酒能不喝就不喝吧,畢竟看個病要花不少錢。
“惜命第一,追求健康。”
年輕人真的別造了!
醫生點評
葉暉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腦血管疾病,是指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功能障礙。它的發病率、死亡率和致殘率均高,與心臟病、惡性腫瘤構成人類的三大致死病因。
腦梗死是其中常見的類型之一,屬于急性腦血管疾病,又稱缺血性腦卒中,俗稱“中風”,以中老年人多見。不過近些年來腦梗死出現了年輕化趨勢,臨床上不乏有青年人突發腦梗死的情況,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有些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
腦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學分析表明,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分為不可干預和可干預兩大類。
不可干預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遺傳因素等;可干預的危險因素是我們預防的主要針對目標,這些因素包括:
1、高血壓
高血壓與腦梗死發生相關性最強。除高血壓家族史外,日常飲食習慣不良、平時偏向高鈉(高鹽)、低鉀飲食,容易誘發高血壓。
2、肥胖
肥胖是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主要與不健康飲食及運動量不足有關。過度肥胖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成年人體重指數(BMI)應控制在28以內或腰圍/臀圍比小于1,體重波動范圍小于10%。
3、吸煙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卷煙生產和消費國,吸煙會導致血管痙攣、血流阻力增大,造成血管壁損傷,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4、飲酒
酒精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包括升高血壓、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心律失常等誘發腦梗死。
5、糖尿病
高血糖是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及周圍神經病變等。患者應該合理控制飲食,增加體力活動,及時藥物治療。
6.其他不健康生活方式
包括熬夜、久坐、運動少等等。長期睡眠不足、處于應激狀態下,心腦血管病變風險增大。
作者24歲,有高血壓病史且未隨訪、未服用藥物,同時體重近100kg,日常生活中有吸煙飲酒、飲食習慣不良等習慣,可謂集多種危險因素于一身,屬于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
為什么腦梗死被作者誤以為是頸椎病,它有什么特別的癥狀?怎樣識別早期的腦梗死?若患者突起以下癥狀時應考慮腦梗塞的可能:
1、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或者伴有面部麻木、口角歪斜;
2、吐詞不清或語言表達理解障礙;
4、眩暈伴嘔吐,平衡障礙 ;
5、單眼一過性黑朦或失明;
6、嚴重的可有頭痛、意識障礙或抽搐。
部分病人可能在幾小時內可有緩解,癥狀消失,要考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這是身體給你發出的警報,有相當可能會發展成為腦梗死。
高危人群一旦出現上述腦血管疾病的征兆,不可掉以輕心,應盡快前往附近有條件的醫院,早期診斷,進行CT或者核磁共振等檢查,在腦血管疾病治療時間窗內,進行溶栓或者取栓等相應治療,將會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高級而有趣
編輯:元氣洋
本文來自果殼病人(ID:health_guokr),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系health@guokr.com
高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