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人們看到空曠而又寂靜的宇宙圖片時,往往會覺得非常的迷茫,深切地感受到人類的渺小,有一種無力感。而如果將這張圖片換成深海,人們就會感到非常的壓抑,甚至產生恐懼感。
這樣來看的話,雖然海洋對比太空來說,離我們更近,但是大家確實更加畏懼海洋。
那么,科學家也畏懼海洋嗎?為什么他們寧可探索太空,也不研究深海呢?深海到底哪里恐怖了?
咱們在上文中說了,人在看到宇宙圖片的時候,時常會感覺到悵然,因為我們實在是太渺小了。但是當看到深海的圖片時,卻會感到內心非常的壓抑,甚至有“喘不過氣”的感覺,所以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有“深海恐懼癥”。
不過,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科學家可不會被這種片面的感受影響。
畢竟從前在人類未曾進入太空時,我們就知道了太空的環境條件其實對人并不友好,不過哪怕是這樣,為了追尋夢中的“星辰大海”,人類依舊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征程。
如今追尋“星辰”之路走得比較順利,科學家不僅要在未來繼續探索廣闊的太陽系甚至太陽系之外,還要讓地球人去其他的星球上生活,完成星際移民。
可是探索“大海”的道路就顯得沒這么順暢了,這是為什么呢?
人類的宇宙探測相對順利
其實淺海探索我們還是很擅長的,在過去也進行了不少實踐,從目前來看都比較成功。但是對于深海,科學家卻總顯得有些猶豫。
實際上,人類探索未知是天性,不論是太空還是大海,我們都很向往,但是深海探索受到的限制實在是太多了。
國際上對深海的定義是,只要在200米以下的區域就是深海,雖然200米這個數字聽起來并不大,但是在這以下的海域確實充滿了危險。因為與傳統的海域不同,深海有著許多特別的性質,每一條對人類都相當的不友好。
國際標準200米以下就是深海
首先就是高壓的問題,大家知道越往海水深處走,其壓強就會變得越大。根據資料來看,當海水每加深10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
所以如果抵達了1萬多米的馬里亞納海溝,那里的壓力甚至可以高達1000多個大氣壓。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想在深海當中“出艙探索”,那么就要面對出去就爆體身亡的結局。
壓強隨深度增加
更恐怖的是,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下,在人類眼中那些堅不可摧的鋼鐵,都能夠被壓扁。此前印尼S-402潛艇就在作業時失聯,最終被發現時所有船員均已遇難,潛艇也斷成了三截兒。
失聯的潛艇
而事故的原因可能是其在海底航行的時候,遇見了斷崖。然后在短時間之內下降了數百米,超過了潛艇的極限潛深,就這樣不光潛艇,連其中的人都被巨大的壓力碾成了碎片。
可見,海底的高壓有多恐怖。該潛艇殘骸被發現的位置還不到1000米,難以想象如果是在更深的海域,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海底的遺骸
其次是海水的腐蝕性作用,在這種作用下,潛水器的外壁可能會受到影響。所以科學家在研究設計潛水器的時候,都會使用耐腐蝕的材料,確保潛水器能夠在海中正常運行。
最后就是海水的溫度,一般來說,深海當中一直都會維持降低的溫度,但是由于海洋當中存在著許多的火山,所以其熱液口附近的溫度是很高的。
因此人們在探索深海的過程中,不僅要確保探測器足夠“耐寒”,還要警惕它意外遇見熱液口時的耐熱性質。
熱液口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海洋當中還有著黑暗、能見度低的特性,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們鮮少涉足深海,所以并不了解在那里可能會生活著怎樣的生物。
畢竟海洋實在是太大了,而“造物主”又十分的具有創造性,很難說在深海當中有沒有藏著一些巨大的海怪。
海怪
這樣來看的話,深海相較于太空而言確實更加恐怖。畢竟人類在太空中隨著探測器漂流的時候,不會擔心周邊突然冒出一張大嘴把自己吞沒,而在深海當中,這種事情卻是有可能的。
并且從目前的探測結果來看,人類已經發現的深海動物都顯得十分奇怪。所以在惡劣的深海系統當中,也許真的會誕生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
馬里亞納海溝的生物
咱們在前文中提到,深度在200米以下就算是深海了,但是海洋的深度遠不至此。
以人類目前發現的最深的海溝為例,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達到了10000多米,這個深度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哪怕你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塞進去,其山頂都無法露出海平面。
資料顯示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是位于其南端的“挑戰者深淵”,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探測結果,它的深度約為10994 米。位于挑戰者深淵東面約200千米處的“塞麗娜深淵”,深度為10809米。
馬里亞納海溝的位置
從前人們認為在深度8000米以下的海域應該已經沒有生物生存了,但是隨著探測器下潛的深度越來越深,就發現原來不論在環境多么惡劣的地方,都會有生命奇跡。
比如科學家曾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了一些身長在10厘米左右的小魚,它們雖然游動得很緩慢,但是卻很健康。
當時科學家都很震驚,因為這種魚竟然能用這樣小的身軀承受住如此大的壓力。毫不夸張地說,在馬里亞納海溝待著,就跟時刻要在身上背著1600頭大象一樣,真正是“壓力山大”。
奇怪的魚類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深海的生物種類還不少,只不過它們大多不是盲人就是自帶電燈。因為深海中實在是太黑了,所以如果沒有探測器的燈照,許多魚這輩子都無法見到一絲光亮。就像是小說里的悲情人物,深海中的生物都“未曾見過光,所以可以忍受黑暗”。
探測器發現鯨魚的遺骸
此外海底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這里的食物實在是太少了,這里的魚類只有在鯨落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美味。更多的時候,它們需要忍受冰冷的水溫和巨大的壓力,身體內的細胞都會受到影響。
資料顯示在這種環境下,生物細胞膜中的脂質會變為固態,細胞膜失去了流動性就無法行使正常生理功能。蛋白質為了發揮其作用,分子必須能夠自由地改變它們的大小和形狀,但這在高壓之下是很困難的。
細胞構成
綜上所述,深海當中的奇葩神物確實不少,并且人類目前發現的應該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可能依舊隱藏在黑暗的海溝當中。
馬里亞納海溝只是人類目前探索到的最深的海溝,很難說未來會不會出現比它還深的海溝。不過深海探索雖然艱難,但是深海探測紀元卻遲早要到來。
深海雖然有高壓、缺氧等多種限制,但是我們卻不能一直止步不前。因為海洋的面積實在是太大了,它是地球生態系統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其微小的變化可能都會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海洋對我們至關重要
并且人類過去雖然受限于技術,但是隨著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不斷深化,就開始積極研究探索深海的相關技術與裝備。
可以說,在不遠的將來,除了太空以外,深海將會成為又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到那時深海探測紀元就會到來。
海洋探測
要知道深海探測本就與深空探測、地球深部探測并稱為“三深探測計劃”,這就說明其地位是很高的,而且深海的探測也將會推動人類的科學朝著另一個高峰沖去,說不定我們也能在深海當中創造出如同亞特蘭蒂斯一樣耀眼的文明。
丁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