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整點科普
說到最“兇殘”的貓科動物,相信大伙兒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獅子、老虎、獵豹等等,總之體型總會往大了想。
但事實上還有一種戰斗力爆表的貓科動物,通常會被人們忽略——黑足貓。
黑足貓天生有一張激萌的面孔,圓鼓鼓的大眼睛,肉嘟嘟的臉,更重要的是它看似嬌小柔弱的身材。
黑足貓是世界上最小的貓科之一,平均體重僅有1.6公斤,體長在30到50厘米左右,遍體都是類似虎斑的黑色紋路,尾巴尖也是黑色的。
跟它們的身體相比,頭部占了很大的比例,這大臉盤子非常符合現代人們對寵物的審美。
黑足貓只生活在非洲南部,喜歡灌木和半荒漠的環境,不需要水,光靠捕獵鳥類和昆蟲就能生活。
它們不像家貓那樣有粉嫩嫩的粉紅色肉墊,而是統一的黑毛腳,這也是它們“黑足”一名的來源。
黑足貓的相貌實在是非常可愛,如果能當寵物貓,相信會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然而顏值萌倒眾人的它卻絲毫不在乎這些,非要靠戰斗力生存。
黑足貓體型雖小,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殺戮機器”。
它們只有晚上才會出來覓食,為了尋找食物,最多能走上32公里,這是小型貓科動物中目前已知的最遠記錄。它們捕殺獵物時也異常兇猛,老鼠,鳥類,和爬行動物是它們的最愛。
有研究發現,黑足貓不僅僅會捕捉這些動物,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它們也會向比自己大好幾倍的動物發起攻擊,有些黑足貓能跳起來將小的跳羚活活咬死。
黑足貓在遇到危險時,雖然會主動躲避,但如果真的受困,它們會展現出完全相反的一面——性情變得極度暴躁兇狠,假如黑足貓能有老虎、豹子的體型,或許會比它們更加兇猛。
好在它們只有巴掌點大,隔著屏幕我們只能感受到它的“兇萌”。
黑足貓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
每天晚上它們都能吃掉10到14只鳥或者其他小型動物,需要250g食物來充饑,相當于它們體重的1/5,平均50分鐘就能捕到一次獵物,一年里能消滅2500到3000只老鼠。對環境的平衡有著巨大的作用。
黑足貓看似弱小,實際上是妥妥的非洲小霸王,它們跟大多數貓科動物一樣,基本上都是獨來獨往的,只有到了每年的8~9月間,他們才會迎來繁殖期。
黑足貓跟普通家貓不同,它們的發情期極短,只有5~10個小時,也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會跟其他同類進行接觸。
兩個月的孕育后, 黑足貓一胎能生1到4只幼崽。
它們的天敵豺、蛇、貓頭鷹等幾乎到處都是,所以黑足貓媽媽不得不經常帶著寶寶更換巢穴,不過黑足貓經常會把其他動物的棄巢當成自己的新家,所以“搬家”一次成本也不是很高。
幼貓出生后6周就能學會基本的捕獵技巧,三個月大便會離開媽媽開始走向獨立,不過還不會立刻離開母親的領地,12到20個月大時,它們就可以繁衍后代了。
黑足貓天敵較多,繁殖數少,能夠存活的幼崽本就不多,所以種群數量也不容樂觀,它們僅分布在非洲南部,人類的活動和城市的發展對它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非洲野外有非常多的獰貓,這種貓以家畜為食,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所以被農夫視為有害動物,常常會想方設法地誘捕、毒殺,但中套的不僅僅是獰貓,黑足貓也常常會成為這場捕殺的犧牲品。
跟數量龐大的獰貓相比,黑足貓的種群脆弱多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已經將黑足貓列為易危(VU)。
近年來,互聯網越來越發達,人們正在通過互聯網對這種貓產生巨大的好奇心,很多人愛上了它又兇又萌的模樣,當地人有人為了將黑足貓賣出去當寵物,不惜去野外誘捕,這也讓黑足貓的生活狀況更是令人堪憂。目前南非和博茨瓦納已經對黑足貓進行了全面保護措施,嚴厲禁止偷獵、販賣黑足貓。
除了人類生活的影響外,威脅到黑足貓將來種群數量的重要原因還有家貓的增多。部分黑足貓會跟家貓雜交,這會淡化它們的血統。
黑足貓雖然看起來“萌萌噠”,但絕對不是適合用來當寵物,它們需要巨大的領地,對環境也非常挑剔,而且是夜行動物,性格暴躁,攻擊性強,想要飼養,難度幾乎沒有人能夠承受。
2019年,美國伯明翰動物園曾經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則喜訊,動物園里一只雌性黑足貓懷孕了!
光是懷孕就已經掀起了一陣熱議,可見想要圈養這種貓簡直是難于登天。讓人難過的是,沒過多久,這只黑足貓就流產了。
伯明翰動物園之所以致力于繁育黑足貓,是因為這所動物園參加了SSPs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任務就是保證黑足貓的遺傳多樣性,并且在50-100年內,盡力保持黑足貓種群的不減少。
但愿兇萌兇萌的黑足貓種群能有更好的未來,畢竟它們是“微縮老虎”,對當地的生物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陳同